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发明本心 | B.心即理也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
|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
|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