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主要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 孟子的"仁政" | B. |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C. | 王阳明的"心学" | D. |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 B. |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
C. |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 D. |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
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 | 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
B. | 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
C. | 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
D. |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 国民党"一大"召开 | B.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C. | 《双十协定》的签订 | D. |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图6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