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的某一科技成就的传入直接相关。这一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 B.印刷术 | C.火药 | D.指南针 |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 B.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
|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的重要地位 |
|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
| B.《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
|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 D.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亡国 | B.革命 | C.帝制 | D.尊孔 |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在1854年翻印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
|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
|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
明朝蒋以化《西台漫记》载:“我吴市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雍、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则腹枵。”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材料主要反映了吴市地区手工业的生产状况 ②材料说明吴市地区手工业分工较细③材料说明吴市手工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材料说明小户已完全依赖大户而生存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