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他们的创作风格属于
|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 C.现代主义 | D.解冻文学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漫漫暗夜,打开了历史沉重的闸门,点燃起“振兴中华”的熊熊烈火。下列关于武昌起义的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 A.中国第一资产阶级约法《鄂州临时约法》诞生 | B.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瓦解 |
| C.中国第一批资产阶级政党共进会、日知会诞生 | D.武昌起义后潜伏着失败危机 |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下列对“新政”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在本质上是清末戊戌变法的延续 |
| B.它在本质上与洋务运动相似 |
| C.它典型地反映了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背离 |
| D.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企图消除革命的政治骗局 |
1927年陈炯明所著的《中国统一刍议》提到:“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在今日视之,已属陈腐不堪,亟待修正。有何神圣而必强求青年,桎其心思,梏其趋步耶!”陈炯明对三民主义的评论主要反映了
| A.三民主义是不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空想 | B.陈炯明是背叛三民主义的罪人 |
| C.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有局限 | D.三民主义制造了新的个人崇拜 |
在戊戌变法期间,康广仁就对其胞兄康有为有过这样的批评:“规模太光、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康广仁的这种批评反映了
| A.维新派得罪权贵 | B.维新派内部分裂 |
| C.维新派实力弱小 | D.维新派政治幼稚 |
孙中山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指责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孙中山得出上述认识,主要坚持了下列哪种思想方法?
| A.自我中心观点 | B.阶级分析观点 | C.辩证评价观点 | D.时代潮流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