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
|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
|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
|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
“在这一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该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美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个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
|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
|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就当时形势而言,“时局”主要是指
| A.国共分裂对峙 |
| B.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 |
| C.日本侵华不断加剧 |
| D.团结国民党亲英美派与亲日派斗争 |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
|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列强逐步控制上海,实施“以华治华”政策 |
|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
| C.太平天国进攻上海,导致局势混乱 |
|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当城市发展的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