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
|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
|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
|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
下图反映的经济特征是()
| A.计划经济 | B.新民主主义经济 | C.国家资本主义 | D.市场经济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1957~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
|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提出的八字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发展、提高 | B.调整、提高、充实、巩固 |
|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D.调整、发展、充实、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