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
| A.1913年 | B.1915年 |
| C.1917年 | D.1920年 |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至明清之时已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 A.知德合一 | B.格物致知 |
| C.致良知 | D.穷理格物 |
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请问他是( )
| A.程颢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守仁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
|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家思想最不相符的是( )
| A.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
| B.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 C.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 D.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