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朱熹
     黄宗羲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 ……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尽管苏维埃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支持,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朱熹、黄宗羲三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2)材料二的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1931年间是如何从理论方面实现“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第三次科技革命 毛泽东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1:

材料2: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影片《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1中的图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3)材料2中的领奖人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这种说法对吗?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甘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2: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3: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 “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材料三《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
材料四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及采取该方式的原因。
(2)导致材料中二、三中两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毛泽东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