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朱熹
     黄宗羲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 ……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尽管苏维埃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支持,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朱熹、黄宗羲三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2)材料二的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1931年间是如何从理论方面实现“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第三次科技革命 毛泽东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不能,也不愿意容忍这样。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路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边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之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量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要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引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三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引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记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材料一中的“外国人”、“他人”、“任何人”,所指应该是谁?
(2)据材料二,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 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3)据材料三,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4)概括材料四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 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 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以振汉基。将实现我城市前所未有之变革”。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三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材料四史学界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4)你认为材料4中的“特殊意义”是指什么?结合材料4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写道:“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上述趋势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举办的几次重要的世界博览会;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展品有①蒸汽机、②纺织机械等。
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会址建有③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④有轨电车线。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
(2)分别指出上述展品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4分)
(3)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你认为会有哪些反映交通和通讯工具方面成就的展品?(各举两例)(4分)
材料三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4)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手段的革新,结合材料三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四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
(5)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2分)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填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下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一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3)据材料一,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4分)
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