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阅读冯梦龙的《巴东下岩院主僧》一文,完成7一10题。(14 分)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①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②田,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③能谨饬自守④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①更:换。②简:选。③宁:难道。④谨饬自守:自己谨慎地遵守。饬chì谨慎。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一青磁碗()②携()
③更少米()④不欲使汝增罪也()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明 日 花 满 其 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自是院中富盛。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说说文中下岩院“主僧”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分)

(二)阅读文言文《千金买骨》回答8~11题。
千金买骨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君之()
以报君()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马()
④岂千里哉()
(2)下列句中划线词与“有以千金求千里马”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俱假山显(《于园》) B.岁大穰(《以虫治虫》)
C.吾欲辱之,何也 (《晏子使楚》) D.何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 是 昭 王 为 隗 筑 宫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根据选文内容,请谈谈燕昭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还家()②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太守说如此()④病终()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或()(2)自是()(3)遗()
.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
.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二)阅读李渔的《水仙》一文,完成8—11题。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文言词语解释
(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各司一()②购无资()
③请之()④是何异于不金陵()
(2)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B.佣者笑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停两处)。
是 何 异 于 不 反 金 陵
.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