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1)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
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2)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3)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他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他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4)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5)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节选自《彼此的抵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删改)选文中,作者想像中的“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请用三个词语加以概括。
文章第二段起什么作用?
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组成部分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下列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桥墩上把他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三)奥利弗与其他鸵鸟 [美]詹姆斯·瑟伯
一天,一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向年轻的鸵鸟讲演,认为它们比其他一切物种都优越,“我们为罗马人所知,或者确切地说,罗马人为我们所知。”他说,“他们称我们avis struthio(拉丁语:鸵鸟),我们称他们‘罗马人’,希腊人称我们struthio,意思是诚实的鸟,好象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因此,也是最好的鸟。”
所有的听众都大叫起来:“说得好!说得好!”但只有富有思想的鸵鸟奥利弗没有欢呼。
“我们不能像蜂鸟那样向后飞。”它大声说。
“蜂鸟向后飞是撤退。”这个老鸵鸟说,“我们向前飞是前进,我们永远向前进!”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的蛋最大,因此也最好。”这个老学者又说。
“知更鸟的蛋更漂亮。”奥利弗说。
“知更鸟的蛋,除了生知更鸟什么都不生。”老鸵鸟说,“知更鸟吃草虫成性。”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用4个脚趾走路,而人需要10个。”这个老学究提醒它的学生说。
“可是人可以坐飞机飞行,而我们却根本不能。”奥利弗评论说。
老鸵鸟先用左眼,后用右眼,严厉地看着奥利弗说:“人飞得太快,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后者很快会追上前者,发生相撞。人永远也不知道,从背后撞他们的也是人。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在危险的时刻,我们可以把头埋进沙子里使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老学者慷慨激昂地说,“别的物种都不能这么做。”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看不见人家而人家也看不见我们呢?”奥利弗问道。
“胡说!”老鸵鸟叫喊道。除了奥利弗,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道:“胡说!”它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老师和学生们都听到一阵令人惊慌的奇怪的声音,这是一种惊雷般的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近。但是这不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雷声,而是一大群因受惊而狂奔的野象所发出的雷鸣般的轰响,老鸵鸟与其他所有的鸵鸟——奥利弗除外——都迅速地把头埋进沙子里。奥利弗躲在了附近的一块石头后边,直到这群狂风暴雨似的野兽过去。
当它出来以后,看到一片沙子、白骨和羽毛——所有的这些就是那个老学者和它的弟子们留下的一切。然而,为可靠起见,奥利弗开始点名。可是没有任何回答,最后它点了自己的名字:“奥利弗。”
“说得好!说得好!” 奥利弗说。这是沙漠中仅有的声音,除了远处的地平线上渐渐消失的最后一阵隆隆的雷声。
(选自《小小说•美洲冷幽默卷》之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上面故事的主要内容。
文中说奥利弗是“富有思想的鸵鸟”,请概括指出它的这种“富有思想”。
那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鸵鸟”认为鸵鸟比其他物种优越的理由有哪些?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有什么作用?
读了这则寓言体小说后,请你在文中找出除了奥利弗外,有关众鸵鸟最后结局的句子。
《现代汉语词典》收有“鸵鸟政策”一词。请根据文中描写,探究出“鸵鸟政策”的含义。
寓言,是“用假借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读了这篇寓言体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古藤
①A.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②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③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④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⑤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⑥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⑦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⑧B.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⑨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⑩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⑾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⑿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⒀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⒁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结合课文,说说古藤具有怎样的品质让“我”敬慕? (2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选择一句作点评。(3分)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你能说说作者通过古藤的形象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现代文阅读
(一)大雪飘飘
他没有想到,在这个大雪天会与那只熊相遇。
今天早晨,他从梦中疼醒了。睁开眼睛的一瞬,他发现窗户的缝隙里透进来一丝光,照在自己的眼睛上。他爬起来,那束光便落在了羊毛毡上。他感到左眼眶很疼,用手揉揉,感到像刚才在梦中被那把剑刺了一样疼。他的左眼是空的,只有一只右眼。
穿好衣服,他慢腾腾地走出屋子。雪已经停了,阴了一两个月的天终于晴了。在雪中走走吧。他这么想着,就返回屋,背上猎枪,向牧场后面的山坡走去。然而,当他跑进树林时却被惊呆了。一头身躯庞大的熊居高临下地站在一块石头上,正怒睁双目盯着自己。
平静了一会儿,他开始与熊对视。忽然,他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右眼像是要喷出火似的,愤怒地睁圆了。他认出挖了自己左眼的熊就是眼前的这个家伙。他对它的模样早已熟烂于心,这是他今生痛恨至极的仇敌,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发誓要把它打死。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苦练枪法,现在已达到弹无虚发的地步。他紧盯着熊,握枪的手指头已经在“叭叭”作响。今天冤家相遇,不是我打死它,就是它咬死我。他已经看见熊前胸的那个小白圈,那是它的心脏部位,他只需一抬手就可以一枪击中。
这时,熊忽然叫了一声。叫声很奇怪,一改往日嘶哑的声音,而且声音里已完全没有了因饥饿而引起的烦躁,也没有愤怒和进攻前的兴奋。它此时的声音显得很温柔,像是在对他传递着某种友善,又像是对他手中的枪表示不屑。
他犹豫了一下,没有把枪举起。
熊很专注地在看着他。树枝上的一团雪落下,刚好落在它的头上,因而它黑糊糊的脑袋变得像一个圣诞老人,显得有些可爱。
熊又温柔地叫了一声。
他犹豫着,但食指却悄悄地勾住了枪的扳机。他想,如果熊忽然袭击,自己在举起枪的一瞬就可以开枪。这时,林子里传来一声马的嘶鸣。熊像是听到召唤似的从石头上慢慢走下,向马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
他转过身,看见一匹小马正在用嘴啃树皮。大雪已淹没了所有的野草,这匹小马饿得实在不行了,只好啃树皮。但它显然还没有把树皮啃下的能力,尽管使了很大的劲,但仍然无济于事。一急之下,它便像孩子似的又叫了起来。熊走到它跟前,仍用注视过他的复杂表情注视着小马。熊走到树跟前,小马为它让开了位置。熊举起一只前掌一下一下地把树皮扒拉下来,小马把嘴凑上去开始咀嚼那些树皮。熊不时地看一眼小马,表情仍然很复杂。
他远远地看着这一幕,抓枪的手慢慢松开了。他这时才想起,这场雪灾几乎淹没了所有的草场,牧民们尽管为牲畜们准备了大量的冬草,但还是有那么多的牛和羊被饿死了。眼前的这匹小马肯定是忍受不了饥饿才跑出来找吃的,但这白茫茫的雪地里哪里还有野草啊,就连这些树也已经被埋到半腰。小马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啃起了树皮,但要是没有这只熊帮忙,它又怎么能把树皮啃下来呢?
熊仍在用力为小马撕扯着树皮。不一会儿,它便喘起了粗气,每抓一下都显得很吃力。终于,熊不行了,像一座大山一样轰然倒塌在地。小马嘶鸣一声用嘴去碰熊的嘴,想让它爬起来。他惊叫一声扑过去,见熊口吐白沫,浑身发抖,眼睛慢慢地闭上了。熊在这场大雪中可能从没有吃上东西,刚才又为小马抓树皮耗尽了最后的力气。熊累死了。他和小马站在熊的尸体旁,久久不知所措。
下午,大雪又下了起来。林子里传出一声枪响,然后就听见枪支被抛入雪地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牵着那匹小马从林子里出来,向牧场走去。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字数不得超过30字)。
“他远远地看着这一幕,抓枪的手慢慢松开了。”“这一幕”是指哪一幕?
“熊累死了。他和小马站在熊的尸体旁,久久不知所措。”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人物的内心却是汹涌澎湃。请你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想象“他”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字数不少于50字)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深受感动,请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你最深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画眉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鸟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她为我一人歌唱。
果然,我成功了。她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她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她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地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她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发现她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在我家小住,我把小可怜儿那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母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第一自然段中有句话:而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那件事”是指
“这种兴致”是指“我”为什么要捕捉一只小画眉放到笼子里?请你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文中哪些语言与此意思相近?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