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多数作家没有自觉的现代小说叙事理念
就当下小小说表达内容来看,大多数小小说仍然在强调对某种确定性东西的表达:或者是发现生活中平凡但让人感动的美和善,或者是对生活中的某些丑陋现象进行讽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当然是文学表达的主旨,然而,在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表达确定性的东西不应该视为小说的长处,它必须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东西。
那么,小说应该表达什么?对此,米兰·昆德拉有过精彩的表述。他说:“我理解并赞同布洛赫反复坚持过的观点:小说之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发现那些只能为小说所发现的东西。如果一部小说未能发现任何迄今未知的有关生存的点滴,它就缺乏道义。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义。”在同一篇文章中,昆德拉还反复阐明了他的小说理念,认为“小说的智慧是不确定的智慧”,“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它的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
显然,无论是强调小说的不确定性,还是强调小说的复杂性,其实都是对“发现那些只能为小说所发现的东西”的另外一种表达。以昆德拉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理念是反对小说表达确定性的东西的。对于小说而言,简单明晰的道德判断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模糊、暧昧,道德悬置的区域才是更值得表现的地方。这也正是现代各类叙事话语所匮乏的地方。
在现代世界,人们的身边已经充满了各种话语,新闻话语、法律话语、工程话语……这些话语各有各的表达领域,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强调确定性和权威性。可是,这些看似不容置疑的话语都有其内在的悖谬,特别是在它们之间发生碰撞,或者它们与社会习俗发生碰撞时,这些内在的悖谬就会以夸张的姿态呈现出来。事实上,这才是小说的用武之地,以一种犹疑的姿态面对社会,对社会中的复杂的东西进行表述。
小说不需要把这个社会中复杂问题以及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梳理得一清二楚,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事实上,这并非作家的义务——只需要能够将其呈现。这就是小说的复杂的精神,这就是小说发现的只能为小说发现的东西。在整个社会充满确定性话语的情况下,一种充满犹疑的复杂的精神的写作会让人们对这个社会中的诸多确定性话语重新认知,能够扫除人们的盲点。这就是现代小说的理念。应该说,相当多数的小小说作家对现代小说理念还颇为陌生,仍然在表达生活中的一个感动或者一个批判,这样,许多小小说作家的写作不是在告诉读者生活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反而是把复杂的世界给简单化了。这就大大削减了小小说的承载能量。
小小说通常是千字文,但短小的篇幅不应该成为小小说拒绝表达更为丰富、更为阔大的生活的借口。作为文学体裁,诗歌的字数应该是最少的,可是诗歌却被称为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所以成为文学艺术中的翘楚,不仅仅是因为其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诗歌表达内容的精细和复杂,以及其往往得风气之先的艺术精神。
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年代,小小说短小的篇幅适宜读者的快速阅读。当下流行的适合手机阅读的微小说,也表明了公众对篇幅短小的文学样式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至少从体裁这个角度,在这个时代,小小说应该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大多数小小说从内容来看,主要表达生活中的美善或丑陋等确定性的东西,对现实生活进行简明的道德判断。 |
B.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小说不应该表达确定的东西,模糊、暧昧、道德悬置的区域才是值得表现的地方。 |
C.昆德拉、布洛赫等人认为,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义,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发现那些迄今未知的有关生存的点滴。 |
D.现代小说理念强调发挥小说自身的优势,认为小说都应该对他的读者表明:世界是复杂的,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代世界,新闻话语、法律话语、工程话语等各有不同的表达领域,都强调确定性和权威性,但都有其内在的悖谬。 |
B.小说只需把社会中复杂的问题以及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呈现出来,而不需要把这个清楚地梳理出来,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
C.许多作家不了解现代小说理念,仍在表达生活中的感动和批判,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因而大大削减了小小说的承载能量。 |
D.从体裁上说,诗歌的字数应该是最少的,可是却成为文学艺术中的翘楚,小说的体裁胜过诗歌,所以应该大有发展前途。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各类叙事话语看似不容置疑,当它们之间或它们与社会习俗发生碰撞时,这些话语存在的内在的悖谬就会呈现出来。 |
B.充满犹疑的复杂的精神的写作会让人们重新认知社会中诸多的确定性的话语,从而让人们看清社会的复杂,扫清人们的盲点。 |
C.现代小说创作应该体现出小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即使篇幅很短小的小小说,也能体现这种理念。 |
D.小小说适宜当下快节奏年代快速阅读的需要,因此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小小说应该表达更为丰富、更为阔大的生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山如画
不知不觉,我们飘进了一个村庄。
平静了一天的世界,果真下起了大雪。好雪的爱妻终于如愿以偿了,她兴奋得又叫又跳,像天真的小姑娘,全然忘了九个月的身孕。
这一兴奋不打紧,孩子竟给蹦出了。
轮到我兴奋了。
我抱着,亲着,盯着,幸福着,忘了什么叫冰天雪地。
我的宝贝,英俊非常。
紧接着,更大的奇迹出现了,儿子叫起我们来了!还嚷着“下雪了,下雪了”!我们愈加兴奋。
“必须尽快回家。”我说。
我背起爱妻抱着爱子,轻快地往家里赶。
高山过了,峡谷过了,原始森林过了。
突然,铁索桥横在我们面前。桥下河风狂啸,黑浪排天。
我咬了上去。
没能走上几步,被迫退了下来。
就在这当儿,我的宝贝咳了一下。不好!儿子感冒了。无论我怎么小心,儿子还是感冒了!
咳嗽声急促起来,随即是哮喘声;脸色由红变黄,由黄而铁青。还好,离刚才那个村庄不远。我毅然决然地返回刚才的村庄。
在村口,一佝偻的老者迎了上来,说:“只有一个兽医,将就着吧。”
我们跟着直奔老兽医家。
到了门口。我打开包裹着的大衣,顿时惊呆了:我抱着的竟是一只巨大的蚱蜢。妻子晕了过去。
老兽医白眉须髯。他不慌不忙,拿出一个黑亮的葫芦,将什么液体的东西淋在蚱蜢身上,空气里传来吱吱的声音。片刻,青色的壳蜕了下来,冒出一大把鲜活的艾草。我泪流满脸,两老者出奇地平静。
又一小会儿,深绿的艾草动了起来,尔后便是旋转,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成一团白影。白影一闪,身子好象复原了,脚好象复原了。
也就在这时,平地冒出一个瞎眼老婆婆,她出手折去一把正在变成手的艾草,艾草彻底停止了旋转。我大惊。两老者依然平静如常。我惊魂未定,宝贝的手好象也复原了,头也复原了。仔细一看,和原来一模一样,但更加英俊非常。
爱子打了一个绝世呵欠,睁开大眼睛,叫了一句:“好舒服啊……”文章为什么以大雪作为背景?
①“我咬了上去”的“咬”用得好,好在哪里?②如何理解“好舒服啊……”?
从老兽医救孩子的角度,谈谈作者以《江山如画》为题的用意。
参考下面的相关链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选择艾草作为孩子的复活媒介?
相关链接:
①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②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③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以驱邪;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
④“艾”,谐音“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端)。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属于目前部分学术语言“离家出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学术语言“离家出走”就是为了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
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耐不住寂寞,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小S们的风光无限所诱惑。 |
C.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完全不可能是娱乐语言。 |
D.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 |
下面不属于学术中的“恶搞”的一项是( )
A.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纪连海“百家讲坛”) |
B.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
C.我是天才我怕谁: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 |
D.“三国”戏里,周瑜的年龄比诸葛亮大,且大摇鹅毛扇。 |
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
B.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
C.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 |
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讲学者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疑问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
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他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环境、生态消息。今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作为普通的公民,如果我们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改)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
B.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这种金丝猴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而且这种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都是濒危动物。 |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作讲座,却只有5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从“信念”“责任感”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 语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写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之前,先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王熙凤
王昆仑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行,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破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文章第二段不属于前文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 | B.侧面烘托的心理刻画 |
C.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肖像描写 | D.生动鲜活的动作描写 |
《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最贴切文本的意思是
A.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的魅力。 |
B.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
C.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
D.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让人爱。 |
下列各项表述中与原文大意一致的一项是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之塑造的安娜.卡利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
C.“从房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时《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典型人物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典型人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