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完成题目。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对词句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秋“即深秋,词中“红遍““尽染“等词语描写了秋色之深。 |
B.“漫“写江水溢满之状,“透“写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船之多,“争“则表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场面。 |
C.“击“比“飞“更能表现雄鹰展翅的矫健勇猛;“翔“比“游“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游鱼的轻快自如。 |
D.“怅“原意是失意,这里表达作者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和极度担心。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 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两方面,各有怎样的不同。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回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2)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皇祐二年(1050年)夏天,王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去官返回故乡江西临川,路过杭州,游览灵隐寺东南的飞来峰时写下这一首诗,时年三十岁。
(1) 这首诗虽然是写登高游览,但在它里面却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报复。首句先交代了,第二句中的“闻说”一词和三、四两句诗说明这首诗并非着意写景,而是。
(2)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报复?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文字,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禹 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1)试指出这首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手法的不同。
(2)你认为这首诗哪些字最有表现力?请简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淹留”:羁留;逗留。“不萦”:不系住。萦:系。
1.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妙在何处?从篇章和主旨的角度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写了哪些秋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