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酒 事
于德北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我父亲是一个古板而严谨的人,他当时是一家报纸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家好一点的高中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我毅然选择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漂泊。
我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力工。
力工的活苦,没技术,让人瞧不起,不像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电工那么气派,受人尊敬。力工像杂役,什么地方缺人都得顶上。
心中就苦闷。
苦闷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选择。
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我被分到李师傅带的混凝土班,跟着大家打立柱。一天的任务是11根立柱,打到下午的时候,云彩就来了。李师傅抬头看看天,凭空叫了一句:“爷儿几个,加把劲,抢雨前干完了,我管酒。”
我知道这个李师傅,他是建筑公司的劳模。他有一个疯老婆,已经疯了三十几年,但三十几年里,李师傅从来没让她磕着、碰着,从来没让她弄脏了衣服,从来没让她走失过。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师傅有一个女儿,刚刚上大学,李师傅的负担不轻,平日里花钱节省人人尽知。
“真管酒?”有人问。
“管!”
李师傅平时是一个话语极少的人,他这一喊,有点一诺千金的意思,身边的人陡然增了一股劲,硬是抢在倾盆大雨下来之前,把立柱打完了。
酒、肉都有价,酒是9毛钱一斤,肉是8毛钱一盘。
六个人,围坐在工棚里,大呼小叫地吃开了。
我不会喝酒,自然往后挪挪身子,我感到有点冷。这时,一只粗糙的大手扶住了我的后背,并用力地往回拢了拢。
是李师傅。
他把发乌的饭盒递到我眼前,说:“啁一口。”
我摇了摇头。
“啁一口。”
语气是命令似的。
我接过饭盒盖,抿了一口里边的白酒,顿时被呛得咳嗽起来。
李师傅拍了拍我的后背,鼓励说:“再啁一口。”
我抬头看看他,突然在他的目光里发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那是父亲般的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
我又喝了一口。
是喝,不是抿。
一股热浪从喉头一直冲到胃里,又从胃里反到心上。
工友们都笑了。
那天,我喝多了,李师傅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喊一声,喊一声就什么都好了。”
说着,他“啊——”地大喊了一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神鬼皆惊。
“啊——”
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渗入雨水里,向四周溅落了。
“啊——”
我也叫了起来。
“啊——”
随着喊声,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啊——”
随着眼泪的掉落,我心中的块垒也一点点地坍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师傅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喝了酒了,是男人了,不哭了。”
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写到了两个父亲,李师傅“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体会到自己父亲身上少有的鼓励之情。 |
B.随着李师傅的喊声,“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将劳动的热情和团结的力量抒发得真切感人。 |
C.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性格,“爷儿几个,加把劲”“真管酒?”等语言描写,将人物豪爽、直率的性格表现得生动传神。 |
D.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相当准确,同样表现饮酒,“啁”的痛快,“抿”的羞涩,“喝”的坦然,这些词既叙写动作,又传达心理。 |
E.作品以“酒事”为题,“酒”象征着生活的苦难,只有饮下这碗苦酒,才能面对这坎坷的人生。这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课。倒数第三段中“我心中的块垒”,在作品中具体指什么?
结合作品,简析李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①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这一基本概念。
②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③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④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
C.首先与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
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放 水
王往
放水最好是白天。水在秧苗间流着,“咝哗咝哗”的响着,细细的,像小鱼在打闹。有时,也真会有小鱼小虾溜进来的,慌里慌张地乱冲乱撞。放水的人听着这声音,感觉凉快,充实。要是刮来一阵风,他一定会一边搓着胸脯的灰,一边往稻田的尽头看去,想着秋天披金戴银的样子。
可是,白天的水紧张。上游总是有人拦起坝子,或者堵住桥洞。
小永子家的田在下游,而且地势高,要放水,往往要选择在晚上。
晚饭过后,地势高的几家人就扛了铁锨,往上游的肖庄方向去了。肖庄那一段渠道,有两个桥洞,都是直径七八十厘米的水泥筒子,十有八回是塞着杂草的,他们掏了杂草,再往上走,看看有没有人打泥坝子。有时,他们会遇到肖庄的人,他们看着桥洞看着泥坝子,不准掏不准挖。前几年,为了这事,上游和下游的打过,上游的一个人被打断了腿,成了残疾,下游的一个人被抓进了大牢。后来,下游的人就不跟上游的人争了,有人守着,就等,不说等他们放好了水,起码也要趁他们不在才下手。
那个致人残疾的人就是小永子他爸。他爸一蹲牢,小永子书就读不成了,在家帮他妈做些杂事。他爸回家后,也出去打工了。
这样等啊等的,要到上游的田里吃饱喝足了,水才能到下游。这时候往往是下半夜了。水在渠里奔涌着,他们在岸上急走着。水比他们走得快,可是到了自家田头,水也不是一下子能放进去的,他们先挖好水口子,等水位涨高了。这个过程是折磨人的,他们互相走动着,看别人家的水进去了没有。要是别人家的水进去了,就急着往自家田头跑。
终于,水位涨高了,田野里响起了快活的声音:“我家田进水了,你家呢?”
“进了!也进了!”
于是,他们又聚到了一起,有人铺下塑料薄膜,大家坐到一起,烟头子就亮了起来。
小永子家的田进水了,他还要去帮二婶子家的田挖好水口子。二婶子的两个女儿小玉子和小彩子都在昆山打工,二叔也在外打工,二婶子一个妇道人,忙了一天,哪里经得住深更半夜的熬?
夜里的水声听着比白天响,流进田里,也流进人的心里。他们说着村里的事,不时地拍一下蚊子,笑着。小永子很少说话,他们的话都很粗,以男男女女的事为多,小永子插不上嘴;笑的也少,他常装着没听见。
坐累了,小永子就拿了手电,沿着田埂,看看自己家的稻田进了多少水,然后再去看看二婶家的。在二婶家田头,他总是想到她家的小彩子。小彩子没打工的时候,经常和他来放水。两家的田地势都高,白天很难放上水。放不上,他们俩也要来看看。有一回,他去稻田尽头的芦苇丛里小便,小彩子以为他去摘野果的,溜到他后面大叫一声,“小永子”,他吓得一抖,小彩子这才晓得他做什么的,红着脸跑了。也没跑多远,就在田埂上等他。他却不好意思走近她,对小彩子说,你回去吧,我晚上和人家来放水,给你家也放上。小彩子说,那我们一起回家吧。小彩子大大方方地看着他,眼睛清亮亮的,像阳光照着的水一样。小彩子脸不红了,他却红着脸,跟在她后头。那天晚上,他放水一直放到天亮,回去告诉二婶,说给她家的水也放上了。二婶子说,难为你了,小彩子早和我说了,一早就跑你家两趟,看你回来没回来,这会正在锅屋里给你煎鸡蛋呢。他说,不吃不吃,我回家了。说完就跑了。哪知,二婶找上门来,说你去不去,小彩子在家掉眼泪呢。他只好去了二婶家,小彩一见他就别过身子,眼睛像沾着露水……
天快亮了,稻田的水和渠里的水一平了,他们打起水口子,回家了,一个个身上都是湿漉漉的露水。
小永子先去二婶家,隔着窗户喊:“二婶子,水放上了。”
屋里头回应:“小永子啊,难为你了,我就这起来。”
“二婶子,不要起来哟,我还要回家睡觉呢。”
屋里灯亮了,小永子已经走了。
到了家,往床上一躺,睡不着了,心里有什么东西在响,听听,还是渠水流进稻田的声音。
秋天,稻子泛黄了。小永子家的稻子长得不错,二婶家的稻子长得也好。二婶子说,小永子,全亏你呀,摸着黑给我家稻田放水。
小永子笑了。
二婶子又说,我打电话跟小玉子小彩子都说了,稻子长得不错,全亏小永子放水呢。
小永子脸红了,过了一会问二婶子:“小彩子回不回来收稻子?还有小玉子?”
二婶子说:“不回来,不回来就算,你二叔要回来的。”
小永子说:“哦……”
小永子他爸回来收稻子了。父亲说,收了稻子,就带他出去,他在苏州打工时碰见了以前的狱友,那人修摩托车,他叫人家收小永为徒。
小永子说:“要是我也不在家了,明年谁去稻田放水哟?”
父亲说:“随它去,种这二亩田有什么指望。”
小永子不作声了。
一旁的二婶子说:“小永子,你爸说的对,还是学个手艺好哦。就是你这一走,不晓得哪个还会帮我放水哟……”
二婶子说完,眼圈就红了。
小永子默默离开了父亲和二婶子,去了稻田里。
稻子更黄了,平原上所有的穗子都在他的泪水里垂了下去。
(选自《短小说》2010年第8期,有删减)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写上游“总是有人拦起坝子,或者堵住桥洞”是为了表现肖庄人的自私自利和小永子他们的愤怒与无奈。 |
B.小永子家的田进水了,他还要去帮二婶子家的田挖好水口子,主要是因为他喜欢着小彩子,这是他向小彩子表达好感的一种方式。 |
C.小永子的父亲认为儿子种田不会有什么出息,儿子应该跟随自己去外面闯荡一番,学点手艺,将来才可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
D.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美好,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充满艰辛,透着淡淡的伤感和酸涩,但也充满一种诗意的味道。 |
E.小永子听父亲说要带他去苏州时,沉默不语,不仅是因放心不下二亩稻田,更因他舍不得虽然辛苦却也充满劳动乐趣的乡村生活。文中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篇小说结尾留有悬念,你认为小永子会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学手艺吗?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广西镉污染的冷思考
举国欢腾庆新春之际,龙城柳州遽然曝出的镉污染事件时刻牵动国人关注。根据最新报道(截至2月2日),目前已有8名相关责任人被警方控制,另有4名相关责任人正在通缉中。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则已从超标约80倍降至超标25倍左右。
事态逐步趋于好转,不幸之中堪可聊慰。在此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并落实“三确保”原则,即,动用一切力量、一切手段、一切办法、一切措施,确保柳州市取水口水质达标,确保柳州市不停水,确保柳州市供水达标。此番表态和决心理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但我们也注意到,污染发生后,尽管相关地方政府并未刻意隐瞒真相,但是,纵观该事件危机处理各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依然存在通报滞后、信息含糊、口径不一等技术性瑕疵,导致柳州部分市民一度因恐慌而抢购、囤积矿泉水,以至当地物价部门不得不重申,商家销售瓶(桶)装水不得有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行为。
根据以往情况来看,由于危机大多被定性为事故或工作中的失误,因此,解决危机的方式经常是通过政府机构内的组织沟通渠道,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封闭式”的干预。但现在的技术条件却是,人们通过互联网络、手机微博等非常便捷的方式,很容易实现既快且广的信息传递,故而在官方信息不尽及时、通畅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猜疑与恐慌。
基于与时俱进的要求,现代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此种意识是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政府在危机发生时,立即投入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而这其中,所谓各种损失和冲击的评估中,对于人的健康和安全的考量应该是第一位的、压倒性的,而包括“稳定”、“稳妥”等在内的其他一切重要的诉求,则只有在第一位的目标得以确保的前提下,才有其实现的必要和可能。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以2003年SARS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为契机,我国各级政府在积极应对此类事件的实践中,正在逐步摸索建立起行之有效、合乎国情的危机处理常态机制。而近期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则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进步,也照出了不足,接下去的工作,无疑当属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5期)下列有关“公共安全危机”的论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性质为事故或工作中的失误,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封闭式”的干预。 |
B.在当下,如果官方信息不尽及时、通畅,很容易造成猜疑与恐慌。 |
C.可能对人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损失和冲击,处理上往往有最佳时机。 |
D.可以体现我国各级政府在应对此类事件实践中的进步和不足。 |
广西镉污染造成恐慌的原因是什么?(3分)
现代政府应如何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佩弦先生
叶圣陶
①朱佩弦(自清)先生,于八月十二日去世了。认识他的人都很感伤,不认识他可是读过他的文字,或者仅仅读过他那篇《背影》的人也必然感到惋惜。
②他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
③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 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看他神色,如果表现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紧张,眉头皱起,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他教导学生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
④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他们,而且与他们同其呼吸。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也很有些教授在这么做,大家也觉得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论,他历年来关心着新诗的发展,认明新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一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但是,同样在大学里当教授,以及在中学里当教师的,以及非教师的知识分子,很有说新诗是“什么东西”的,简直认为胡闹。若不是朱先生的识力太幼稚短浅,就该是那些人太不理会时代的脉搏了。
⑤他待人接物极诚恳,和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的晤叙,不必细说。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一块儿谈话和玩儿是常事。这也很寻常,所谓教育原不限于教几本书讲几篇文章。他在大学里也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不答应的。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强固的责任感,那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他入殓的当儿在场的学生都哭了。
⑥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非自以为心安的意见决不乱写。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的不妥,宁肯特写一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⑦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个。“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摘编自《中学生》一九四八年九月号)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朱自清先生去世让许多人感到悲伤,入殓时在场的学生都哭了,说明他是个有广泛影响且受人尊敬的人物。 |
B.谈及对新诗的认识,作者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而某些人的排斥态度则说明他们不能把握时代脉搏。 |
C.文章列举了朱自清先生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意在强调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
D.文章追忆了朱自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个向时代、青年学习,与丑恶、暴力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 |
E.文章写朱自清上课时有时“满头是汗,连擦不止”,有时“表现舒适愉快”,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朱自清先生在教学上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文章说朱自清先生“‘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朱自清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水谣
范婉
①这是一段优美的云水谣。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初了。他是画家吴湖帆,她是闺秀潘静淑。他是清朝广东巡抚吴大澂的孙子,她是清朝军机大臣潘祖荫的侄女。再也没有比他们更门当户对的了。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②他的性格与才情,沾染了一些云气的高远与逍遥。她的清丽与温柔,流淌着水一般的娴静与婉约。
③潘静淑从小与书画为伴。她的嫁妆中有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与吴湖帆家传的欧阳询碑刻拓本《虞恭公碑》合而为四,汇于一室,称“四欧堂”。
④潘静淑30岁生日时,她的父亲又将收藏的宋孤本《梅花喜神谱》二册作为礼物送给她,吴湖帆遂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
⑤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琴瑟和谐。这从他们拥有的十方象牙章中可见一斑,分别为“吴湖帆印”、“吴潘静淑”、“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潘静淑平生心爱之物”、“湖帆静淑金石图书”、“双修阁内史”、“湖帆读画”、“香阵卷温柔”、“吴氏四欧堂家藏书画”、“梅景书屋主人”。
⑥她第一次看他作画,想替他磨墨,被他轻轻阻止了。他一向习惯自己磨墨。这样不但能掌握墨汁的浓淡,还能趁磨墨时构思。她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
⑦梅景书屋里终年飘荡着梅花的清香。时间与人生的幽暗缓慢地在这里展开。蜡烛蹿红。屏风漾金。白色的宣纸平摊在桌上,青花瓷瓶里横斜着几枝铁骨红梅,华丽与惊艳依托清莹的月光,倒映在窗棂上,晃动。没多久,一幅青绿山水《春云烟柳》完成了。青山葱翠,白云缭绕。沟涧蜿蜒,流水潺潺。一片清新旖旎的春色。
⑧早春时节,他们照例会从上海回故乡苏州,去“香雪海”赏梅。漫山遍野的梅花,千花万蕊,香雪缤纷。烟波迷茫的太湖,云峦闲吟,春水独钓。微风,杨柳,芦苇,桨声,船影。大自然的云水谣。
⑨午后,潘静淑坐在池塘边。庭院一角,红艳艳的蔷薇花热烈地开放着,一只彩蝶停栖在花瓣上,家里的大白猫懒洋洋地蜷伏在湖石上。她的心不由动了一下,回屋兴致勃勃地作《耄耋图》。她画白猫,蔷薇,还有蝴蝶,全神贯注。连吴湖帆进屋也没察觉。他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
⑩此情此景,吴湖帆记忆犹新。今晚,窗外的月光照亮了那一瞬间。他默默地看着墨迹未干的画卷。烟云笼罩的山石峻岭,远峰一抹直入云中。山谷中漂浮着白云,成排的松杉覆盖着山坡,屋宇掩映在葱翠之中,溪流淙淙,水汽与云雾氤氲一片……
⑾他站在云端,吟诵水的歌谣;她坐在水边,默读云的倒影。云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间。云以缥缈的烟岚招呼,水回应以悠扬的笛声。
⑿他独坐在画桌前,面对刚刚完成的这幅水墨《云海奇峰图》,沉思。云水微茫的天际,地老天荒的苍凉。
⒀那年夏天,池塘里的红荷开得格外娇嫩多姿。吴湖帆即兴画了一幅扇面《凌波出尘图》,背后书录潘静淑的《浪淘沙》词。她看后连声说好,想临摹来着。未料,没几日却染病去世了。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自此,吴湖帆把扇子珍藏在行箧中,从不离身。孤独的扇子,残缺的美。他是一片漂浮的云,无力留住流逝的水。
⒁他一直记得她。这段优美的云水谣,不因她的早逝而稍减其美或感动。她是他的记忆,只是他的记忆被打散了,一点点,一滴滴,融化在他的一幅幅画里。
(摘编自《散文(海外版)》2009年第04期)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新婚燕尔、回乡赏梅、池边作画和睹物思人等片段,表现吴潘两人琴瑟和谐的一生。 |
B.第⑤段写到“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他们令人艳羡的不是物质上的奢华,而是精神上的高雅。 |
C.第⑧段用“千花万蕊,香雪缤纷”“云峦闲吟,春水独钓”描写故乡风物,形象传神,且用词典雅,句式工整。 |
D.第⑨段写吴湖帆“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表现吴潘两人幸福和谐的生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E.文章描写江南的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清丽雅致,富有诗意,这与吴潘两人艰辛的艺术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吴湖帆为什么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这篇小说以“云水谣”为题,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