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除去日、月之外,还有两类天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即是彗星和北极星。后者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地被称为北辰。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北辰文化”。
北辰者,乃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但在不同的时代,所谓的“北辰”并不是同一颗星。四千年前,北辰是天龙座α星,春秋时代是以小熊座β星为北辰,今天则以小熊座α星为北辰,其距地球约400光年。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北辰很早即进入中国人视野,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因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们又都是通过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极,所以古代也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说,或者以北斗指称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与北斗相关。
彗星往往有着某种神秘或迷信色彩,它也常常与北辰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春秋》将“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认为其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如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及北辰。占曰:“彗星扫太微宫,人主易位。”其后,则有魏文帝受禅之事。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北辰便从众星体中脱颖而出,使人们产生了与彗星和北斗不同的美学情感、文化心理尤其是政治符号意义。如刘向所言:“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茀星,乱臣之类。”或许由于这种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以及对彗星和北辰形成的不同情感,自此两种星体便有了不同的文化,有了一褒一贬、一好一恶、一吉一凶、一正一妖之分。有学者指出,在先秦时曾存在着一种北辰崇拜现象。
夜空中的北辰,终年可见,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够使人准确地确立方位。其运行轨道与地球的关系永远是那样相对固定与密切,保证了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观象授时。正是北辰这种辨别方位的实用性,使人们对其工具功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从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意义。作为一颗普通恒星的北辰,就有了神圣高洁的形象,并因授时辨位角色被赋予了能够对人间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从而进入中国严肃的政治伦理中,以之对政治、国家和君主进行评价。
北辰为众星之首,众星拱之方能为北辰,蕴含了传统政治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具有北辰之德的政治即是道德的政治,这正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设计,世人最耳熟能详者即是“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虽然在《春秋三传》中北辰与彗星时常并论,但是《论语》却只说北辰而不言彗星,这正是因为孔子把北辰视为人间政治清明的象征,而视彗星之说为“怪力乱神”。
北辰亦被抽象成一种玄学化的政治符号。对北辰的玄学化,在《史记·天官书》即已出现,其中有“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道家和道教还对北辰的政治意义进行了符号化的解读。如《鹖冠子·泰鸿》中有:“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此处太一也被学者理解成为北辰。有的道教经典还把北辰神格化,如《北帝说豁落七元经》称北辰为“太微北极帝君”。
(摘编自王建光《北辰的符号意义》)下列对于北辰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随着北辰进入中国人视野,北辰文化也很早融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 |
B.由于北辰在北斗星附近,人们寻找北极又往往要通过北斗七星,所以古人常常将北斗误为北辰,也因此北辰文化往往与北斗相关。 |
C.北辰和彗星常常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它们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被认为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 |
D.北辰还被玄学化、符号化和神格化,《史记》《鹖冠子》《北帝说豁落七元经》等古籍都有相关记载,这也是北辰文化的一部分。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内容丰富,在天体方面,日、月、彗星和北极星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北极星在古文献中多被称为北辰。 |
B.北辰是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称谓,从四千年前至今,北辰先后被称为天龙座α星、小熊座β星、小熊座α星等。 |
C.由于运行轨道与地球相对固定与密切,人们在夜晚能够通过北辰确立方位,因而北辰具有保证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观象授时的作用。 |
D.《论语》中“为政以德”是儒家的政治理念,而作为众星之首、众星拱之的北辰,蕴含了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切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预测吉凶的人预言:彗星扫过太微宫,会人主易位。其后,果有魏文帝受禅之事,这其实是赋予了彗星某种迷信色彩。 |
B.北辰与彗星原本均为普通星体,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二者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使人们形成不同情感,在文化上则有了褒贬、好恶、吉凶、正妖之分。 |
C.北辰因其授时辨位的实用性,加之有着神圣高洁的形象,因而被赋予了对人间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从而进入中国的政治伦理中,以之对政治、国家和君主进行评价。 |
D.《左传》等注释《春秋》的著述中时常将北辰与彗星并论,刘向所言也是将二者相提并论,这与《论语》中只说北辰而不言彗星所传达的思想寓意是大致相似的。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作者在第1自然段里说“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这句里的“生命的收获”指什么?
“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的含意是什么?
文中划线句子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作者认为应该坚守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泳)其下圣人也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而耻学于师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而耻学于师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蔑。 |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作用上来说,前者比后者小。 |
C.《劝学》选段中用比喻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把下列句子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
两代人的矛盾
杨子
“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着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
(节选自《十八岁和其他》,有删改)概括选文的论述思路。
文中举劳伦斯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针对一部分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下 棋
梁实秋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的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做惨笑,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的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时节你“行有余力”,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茶,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我想猎人困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因此我悟出一点道理,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当然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状,因为既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痛苦,只好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
自古博弈并称,全是属于赌的一类,而且只是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不过弈虽小术,亦可以观人。相传有慢性人,见对方走当头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边的马好,还是跳右边的马好,想了半个钟头而迟迟不决,急得对方拱手认输。是有这样的慢性人,每一招都要考虑,而且是加慢的考虑,我常想这种人如加入龟兔竞赛,也必定可以获胜。也有性急的人,下棋如赛跑,劈劈拍拍,草草了事,这仍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一贯作风。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一步不让者,有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诮骂者。但最不幸的是争的范围超出了棋盘而拳足交加。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响,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作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我曾见过二人手谈,起先是坐着,神情潇洒,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势吃紧,两人都站起来了,剑拔弩张,最后到了生死关头,两个人都跳到桌上去了!
笠翁《闲情偶寄》说弈棋不如观棋,因观者无得失心。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但是观棋也有难过之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都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于挨了一耳光之后还要捂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
下棋只是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这样多人嗜此不疲,是因为他颇合于人类好斗的本能,这是一种“斗智不斗力”的游戏。所以瓜棚豆架之下,与世无争的村夫野老不免一枰相对,消此永昼;闹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闲人士下棋消遣,“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宦海里翻过身最后退隐东山的大人先生们,髀肉复生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只好闲来对弈,了此残生,下棋全是“剩余精力”的发泄。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勾心斗角地和人争逐的。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多占几个官;与其招摇撞骗,还不如在棋盘上抽上一车。宋人笔记曾载有一段故事:“李讷仆射,性卞急,酷好弈棋,每下子安详,极于宽缓。往往躁怒作,家人辈则密以弈具陈于前,讷睹,便忻然改容,以取其子布弄,都忘其恚矣。”(《南部新书》)下棋有没有这样陶冶性情之功,我不敢说,不过有人下起棋来把性命都可置之度外。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此公深得棋中之趣。
(选自《雅舍小品》)作者所说的在下棋上“太有涵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文中几次提到“下棋却是要争的”“下棋不能无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人们通常都说“观棋不语真君子”,作者却说“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这是为什么?
该文的可读性很强,缘于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结合全文,从选材、结构和语言三方面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汉代的《礼记》里的《中庸》和《大学》不能不读。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推荐中国文化经典的?
作者认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请分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