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余光中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5分)
美政府“关门”第二天官民高呼“伤不起”
中新社华盛顿10月2日电 (记者 张蔚然)美国政府“关门”进入第二天,白宫与国会对峙僵局未破,美国继续在“喊话”模式中运转。越来越多的联邦部门和民众都在抱怨“伤不起”,调门越喊越高。
国务院2日表示,政府“关门”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力造成损害。鉴于总统奥巴马取消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访问,国务卿克里将率团访问上述两国。国务院发言人哈夫说,美国在全球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但在政府“关门”的背景下,显然不能同时推进这些工作来提升美国全球领导力。
“关门”还波及美以关系。哈夫透露,2014财年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援助资金已被推迟,直到国会通过临时拨款议案或新财年预算。
“每过一天,国务院都必须做出更艰难的决定,哪些工作可以继续,哪些工作需要停下。”哈夫说。
同样高呼“伤不起”的还有美国情报部门。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2日表示,政府关门对美情报行动造成“极大危害”,他在情报界工作50年,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克拉珀说,他不认为哪位雇员是非必要的,但必须做出痛苦的决定,让70%的员工回家休假,“关门已严重损害情报部门保卫国家安全的能力,和对美国军事和外交工作的支持,更可怕的是,只要关门继续,损害会逐步累积。”
就连白宫也在高调“晒愤怒”。打开白宫官网,只见黑乎乎的页面中央显示几行小字:由于国会没能通过法案为政府提供资金,您在本网站看到的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一些意见可能无法提交,我们可能无法回应您的询问。
面对白宫的“高调”,一些共和党人士认为,白宫此举是在尽己所能让民众在政府关门期间体会更多痛苦,有时候不必如此“作秀”。
但在更多情况下,普通人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不便。一些进入“休假”模式的政府雇员在国会门口打出标语向议员喊话,“把你们的工作干好,这样我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华府地区的不少“喜事”也因政府关门而受阻。据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迈克·卡西诺和妻子计划本周末在托马斯·杰斐逊纪念堂的草坪上举行婚礼,但由于纪念堂关门,婚礼无法实现。国家公园管理处一位负责相关事务的发言人对此表示“同情”但无能为力。10月份将有24场婚礼预约在该纪念堂举行,如果政府继续停摆,婚礼都会泡汤。
显然,没人喜欢“关门”,但华盛顿政治僵局依然在继续,两党没有达成妥协。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2日致信众议院议长博纳,称“必须停止愚蠢游戏,美国人民指望我们像成年人一样行事,要坐下来谈”。里德建议,政府一旦重新开张,参众两院召开会议,解决政府面临的长期财政挑战。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前提条件,众议院必须通过不附加条件的临时拨款议案。
面对参议院的“橄榄枝”,众议院并不买账。博纳的发言人表示,参议院想让我们满足民主党人的每个要求,众议院将通过真正反映人民意愿的议案。 (2013.10.3 人民网)美国政府“关门”,谁“伤不起”?请简要概括。
白宫高调“晒愤怒”,为什么被认为是“作秀”?请简要分析。
有评论认为:“关门”事件中,争斗双方莫不是希望由此触发民怨,并引导民怨集中到对手身上,从而迫使对方让步。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解一解中国人的谜
我们说中国不及西洋,然中国的开化固远在近世的西洋人以前。当近世的西洋人在森林中度其野蛮生活之时,中国已有高明的学术美盛的文化开出来千余年了。四千年前,中国已有文化;与其并时而开放过文化之花的民族,无不零落消亡;只有他一条老命直活到今日,文化未曾中断,民族未曾灭亡,他在这三四千年中,不但活着而已,中间且不断有文化的盛彩。历史上只见他一次再次同化了外族,而没有谁从文化上能征服他的事。
在第四世纪北方侵入来的所谓五胡蛮族,不久就被同化了,这些蛮族,在北方建立了十六个几乎完全与中国文明相融合的国家,在晋朝灭亡后,约有一世纪半南北朝时代的战乱之间,与南方诸国相竞争相混合。到了第六世纪末叶,中国又渐渐统一于隋朝了。
其后三百余年间隋唐两朝的治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安定的文明国,达到繁荣的绝顶。那破坏于秦而复兴于汉的儒学,在这期间大力发达,产出绚烂流丽的诗文;又发明木版印刷术,因之唐朝的宫廷有了藏着几万册典籍的图书馆。幽雅庄严的佛画佛像,把当时美术的显著的进步流传于今日。然而就社会全体来说,并没有产生什么本质的进步和根本的变化。他们的经济生活,依旧一点没有脱离古代以来的旧套,在丰饶肥沃的大平原里保守着那祖先传来的农业生产力所生的社会制度,中国人便安然地在这种静稳和幸福的范围内过活。商业与货币,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绝没有像古代希腊那样在社会内获得重要的地位。市场上物物交换,还流行得很广。万物宽裕而且悠长的这个巨大的社会,却妨碍了那奔放不羁的冒险的活跃和独创的发展。
长期的安逸和倦怠,在支配者的宫廷里,产生了阴谋、紊乱和虐政。一般民众,只是糊里糊涂地期待“真命天子”的出世,即欢迎新的较善的支配者出来代替。但这只是改变支配地位和国号的政治上的大事件,绝不是像上述那种生产力发展阶段相异的社会集团间的阶级或民族战争一样,引起社会的本质的变革。
中国民族在今日好比七十老翁,而西洋人只是十七八岁小伙。如果简单地说,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不及西洋进步,那就如说七十老翁身体心理的发育开展太慢,慢至不及十七八岁的孩子阶段!社会生命或不可以个体生命相拟,然而这一类“进步太慢,落后不及”的流俗浅见,则非纠正不可。
普通人总以为人类文化可以看作一条路线,西洋人进步得快,路走出去得远;而中国人迟钝不进化,比人家少走一大半路。所以说“产业落后”,“文化落后”,落后!落后!一切落后!然而我早说过了:“……我可以断言,假使西洋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亦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①产生出来。”——他将长此终古,岂止落后而已!质言之,他非是慢慢落后,他是停滞在某一状态而不能进。束缚经济进步的土地封建制度,欧洲直存在到十七、十八世纪,在中国则西历纪元前二百多年已被破坏了,而却是迄今二千多年亦不见中国产业发达起来。这明明是停滞在一特殊状态,万万不能说作进行迟慢。大概许多有眼光的学者都看出是停滞问题,而不是迟慢的问题。但一般人模糊无辨别力,多将停滞与迟慢混说不分,这于学术上可以贻误很大。
现在我请求读者赐予十二分的注意!我们在前面指出西洋文化是以如飞的进步,于很短期间开发出来的;现在我们又知道中国文化是入于停滞状态既千余年。我们就应当怪问:他为什么飞?而他为什么停?这一飞一停,岂是偶然的么?
(选自梁漱溟、徐复观等著《致中国人的演讲(一):伟大传统》,有删改)
[注]德谟克拉西:英语“民主”(democracy)的音译。标题中的“谜”,指的是什么?
文章结尾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处在停滞状态不是偶然的,理由何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心灵折旧费
董保纲
这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
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整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
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庄,就匆匆地骑车走了。
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的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到了中午12点的时候,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蒙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10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
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而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选自《读者》)本文篇幅不长,但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出颇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请指出其中的两种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本文主人公是一位无名无姓的中年男子,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加个姓名呢?请分析其理由。
联系全文回答:大哥厂子的门口,为什么不写别的字,而要写“诚信为本”?请分点概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马戏团的秘密
一段时期,某马戏团红得不得了,每种动物都会表演一套精彩的节目,使得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寂静的夜晚,满座的观众早已离去。马戏团的团长准备回自己的房间去好好地睡上一觉。
就在这时,有人来拜访了。因为素不相识,团长问道:
“您是谁啊?”
“我是刚才看马戏表演的人。演得实在好极了,像兔子爬树什么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妙极了!”
听了他这番恭维话,团站倒颇有点飘飘然了,原本想说的“我累了,请您快点回去吧!”之类的话,也给忘了。
“是啊。如果大家感到有趣的话,那真是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了!”
“人人都很喜欢呢,那只看上去很凶猛的老虎,竟然像猫似的驯顺极了。虽然我还不知道您是用的什么办法,可您能把它们训练到这种程度,那就该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
由于被过分的称赞,团长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他兴致大发,喋喋不休地讲起训练方法:
“训练动物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制作训练装置上却煞费了苦心。花了好多岁月,也曾几度失败。”
说着,团长拿出只手电筒样的东西,上面装有一个标度盘以及一些形状复杂的线圈。那个人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这个玩意儿,一边问道:
“这,这是什么?”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用电波给动物施催眠术的装置。您看到了吧,在标度盘上画有许多动物。”
“也有猫呢!”
“把刻度对准有猫的地方,然后朝着老虎一按电钮,于是老虎受到催眠,会信以为自己是一只猫。”
“有道理。原来驯服动物是这么一回事!在马戏团里面,还有会洗衣服的狮子呢。”
“是的。您也许还看到会打铃的牛、会跳越高台的猪吧!那都是靠这个装置起作用的结果。另外,要想使动物恢复原状时,只要对上零的刻度,按一下电钮就行了。”
团长得意洋洋地解释了一番。那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探出身子,两眼放出光芒:
“这么说来,只要有了这种装置,谁都能马上办起马戏团啦。请务必把这个装置让给我!”
“不行,这是我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这个玩意儿,随便人家出多少钱,我也不能让出去。”
团长一口回绝,可那人仍不死心:
“我真是想要得不得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让的话……”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刀子,想要扑过来。可谁知团长早已按下了训练装置按钮。接着,团长一边收拾起装置,一边自言自语道:
“哎呀呀,这个粗野无礼的家伙,我要惩罚他一下,让他也像这个样子在马戏团里干上一阵子。”
第二天,马戏团里又增加了个颇受欢迎的演员,那可不是动物,而是一个善于模仿黑猩猩的丑角。他学得可真像,简直同真的黑猩猩毫无两样。
“嘿,怎么会学得那么像呢?”观众交头接耳,颇觉不可思议,但又极其高兴地拍手鼓掌。
(选自《星新一作品选》)请概括这篇小说的四个情节。
请分析小说的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关于小说《马戏团的秘密》的主题,见仁见智。你认为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②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③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
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节选自佛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
A.孩子在婴儿阶段,因为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所以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
B.如果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了母爱的体验。 |
C.母爱是无条件的,但也有其缺陷的一面。那就是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孩子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给予孩子这种母爱。 |
D.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但以后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感情,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变为爱别人,去创造爱。 |
在母亲的影响下,孩子逐渐学会爱,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下面属于孩子的这种“努力”的行为的两项是
A.孩子开始努力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知道自己吃东西、消化好,母亲就会微笑,称赞和关爱他,所以孩子要努力做到这些。 |
B.为了唤起父母的关爱,孩子会产生努力为父母折一个纸模型、讲一个小故事或送一块糖果等行为。 |
C.孩子会努力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识到父母不再是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父母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 |
D.孩子有时会努力把自己装成弱小可怜、孤立无援、生病痛苦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赢得父母的关爱。 |
E. 孩子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选文介绍了人在成熟时期之前的四个阶段的孩子的爱。请概括这四个阶段及其爱的情感特征。
选文第3段结尾处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是“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二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请分析这两种爱的原则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