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冯骥才
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痛惜过后,却有异样的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几十年里,我不断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是他的散文随笔,一样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居位甚高。他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③记得他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方桌上一个水仙盆,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每收到寄来的刊物,则整齐裁开,取出刊物,收起空信封便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不善应酬,谈话时说得少。很少谈外国作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心有余悸,尤慎于言!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充斥着政治淫威的时代是极难做到的。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
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打扰,喜欢寂寞,逢事退避三舍。但他不会对社会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既出世又入世。前者出于天性,后者出于社会良心。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有距离感,他的美学也讲究距离感。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时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审美的距离。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征服人。能使他如此自信的写作,来源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纯粹。
⑦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从未大红大紫,众星捧月。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距离。他与外部的联系依靠信件而非电话。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学。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伪寂寞。他拿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⑧他留下的是一种风格,一种性格。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惟一”。他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我们的理论界钟情于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没有开掘。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种为人为文的存在,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⑨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这一代人中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然。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
⑩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们因他们而骄傲。我们会珍惜他们留下的一切的。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孙犁的作品被人们热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感动人,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语言与行文结构,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的艺术。 |
B.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正是源于孙犁骨气支持。 |
C.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节,主要表现孙犁高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
D.孙犁的“寂寞”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寂寞不一样,这反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人格。 |
E.冯骥才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文人形象,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孙犁先生的文学,又略写了他的文人操守。文内容,概括“留得清气满乾坤”中“清气”具体含义。
文章第⑦段中写孙犁“选择的一种活法”,请联系全文概括这种“活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孙犁的一代”留给了我们哪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当今国人颇热衷于区分东西方文化之不同,比如中国,崇尚“性本善”,并由对人性善的认知形成一种耻感文化;而西方却崇尚“原罪说”,并由对人性恶的认知形成一种罪感文化。这两种文化就其本源来讲,也许不相伯仲,各有千秋,但从其传承、演变和发展来看,就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了。
西方的罪感文化源起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原罪说”中的“罪”,指的是一种“罪性”,并非一种“罪行”。如《圣经》中列举的“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这“七宗罪”与其说是“罪”不如说是“欲”——只有时刻警惕和节制这些欲望,人才不至于犯罪。西方的罪感文化正是由此发端,逐渐形成原罪文化的核心内涵,即它特有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中国的耻感文化若按其本义来讲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似乎相差无几,所谓“知耻近乎勇”,若作“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或者说是“勇于承认错误”阐释,并将“耻感”当作善恶、是非、美丑的辨别标准,那当是不错的。但国人对“耻感”的阐述毕竟比较笼统,远不如西方对“原罪”的界定那么具体。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由春秋而战国,由封建而集权,这种耻感文化便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了。比如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之后,不愿听从船夫的劝告渡过乌江逃生。有学者认为这正是项羽的耻感所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的是什么?“思”的正是他的“耻感”。然而,项羽又为何而感到羞耻呢?是因为他在争霸中的残忍杀戮吗?显然不是,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完全是因为他的失败。在这里,本原的耻感文化已经被“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给异化了,并逐渐蜕变成颇具中国特色的“面子文化”。不过,项羽毕竟还知道羞耻,倘若换成刘邦呢?他会“不肯过江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想想看,一个亲爹被对方俘获并声言要烹掉,竟然还提出可分一杯羹的市井无赖,怎么可能有羞耻之心呢?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无耻之徒坐上了龙椅,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朝的大一统从此将皇权专制的体制扎实地奠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这么些不知羞耻的开国皇帝王公大臣,我们能将其纳入耻感文化之中么?在如此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耻便比知耻更得人心,耻感文化便也从此沦为面子文化和无耻文化——整个社会的表面也许还在崇尚耻感,而内里却早已奉无耻为圭臬。
如此看来,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似乎并非不相伯仲,各有千秋,否则,“知耻”何至于蜕变成无耻了呢?答案很简单,西方的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而由“原罪说”所生成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似乎天然地导向社会的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在罪感文化的浸润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了一种纠错的功能,就可以处在一种不断完善的境地。比如德国,经历了二战之后,全国上下都认真进行了反省,不止一次地公开向受害最深的犹太人谢罪,不能不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有“面子”,罪感文化所起的先进作用亦不言而喻。而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日本至今也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原因恐怕正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这也就难怪他们的政府要员时不时地要去参拜靖国神社了。
耻感文化就其本原意义来讲,注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似乎只要“圣人出”,只要“吾日三省吾身”,天下就“大同”了。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与约束,此类道德自律能靠得住吗?圣人统治导致的只能是专制与独裁,道德伦理也只能沦为空洞的说教和虚伪的做秀.于是,人们对“知耻近乎勇”的阐释就不再是“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敢于报仇雪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勾践卧薪尝胆以雪“会稽之耻”的故事,不就是从这个角度来阐释“耻感文化”的吗?
东西方在本源上颇有些近似的两种文化,却因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在传承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今是到了回溯本原耻感文化的时候了,对西方的罪感文化更不能拒之门外,而是应该虚心认真地加以吸纳,并让二者相互融合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灵魂,才能使扭曲的灵魂得到救赎。
(选自2012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下列关于“罪感文化”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罪文化的核心内涵主要是指特有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
B.罪感文化源起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它就是值得我们时刻警惕的罪行。 |
C.罪感文化强调一个人只有警惕和节制自己的诸多欲望,才不至于走向犯罪的深渊。 |
D.罪感文化可以使个人或社会具有一种纠错的功能,从而使之日臻完善。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能接受西方的罪感文化,我们就能找回失去的灵魂,使扭曲的灵魂得到救赎。 |
B.耻感文化崇尚“性本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曾经起着极其重要的先进作用。 |
C.引用日本要员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例也间接地说明了耻感文化已经沦为无耻文化。 |
D.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本源是相同的,但在传承、演变和发展中却走向殊途。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封建而集权,耻感文化在皇权专制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严重变异,由“知耻”蜕变成“无耻”。 |
B.如果有了相应的制度规范与约束,耻感文化原本所注重的道德伦理有可能不再沦为空洞的说教和虚伪的做秀。 |
C.“原罪说”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引领个人和社会勇于承认错误、公开道歉和真诚悔过。 |
D.因为国人对“耻感”的阐述比较笼统,所以人们对“知耻近乎勇”的阐释就不再是“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敢于报仇雪恨。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凤凰女子
彭荆风
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
“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凤凰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汛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凤凰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么?凤凰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凤凰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
凤凰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凤凰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凤凰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凤凰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道沈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
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凤凰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
凤凰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凤凰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的人家不过六千户、人口不到两万的凤凰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松沪战役,凤凰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哀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
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多(解放前,凤凰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凤凰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
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凤凰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
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
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束,凤凰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凤凰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四十二米,宽八米,长二百四十一米,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乌巢河大桥,还是坝高八十一点六米,发电量一万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凤凰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凤凰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郑重地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这也是凤凰女子的个性!用三个词语准确概括出凤凰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
作者认为凤凰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依据全文内容,分条表述。
作者着力描写了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开头把凤凰女子的美丽形象置于清澈的溪水中,文中又以明丽的沱江水比拟她们美好的品德,呈现了以水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特点。 |
B.本文开头描写凤凰女子美丽的形象与后文记叙她们苦难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凤凰女子承受的万千苦难。 |
C.“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她们面对过去和现在“温柔地甜笑”表现了凤凰女子能承受万千苦难的如水般包容的品性。 |
D.凤凰女子不仅依恋着印证她们沧桑岁月的旧居,也依恋着滋养了一代文学大师的故乡山水,这实际上反映了她们对历史和美的审视。 |
E.全文首尾描写生动,中间叙说朴实,作者在这种“生动”与“朴实”对比中层现了凤凰女子坎坷曲折的命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①在北地,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但见,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留梦炎,就是元人打出的第一张“王牌”。
②留梦炎是谁?此公不是凡人。想当初,他和文天祥,曾同为南宋的状元宰相。然而,两人位同志不同,就是这个留大宰相,早在1275年的临安保卫战中,就伙同权奸陈宜中,暗里策划降元。为此,他极力干扰文天祥率军驰卫,而后又弃城、弃职逃跑。待到临安沦陷,他又拿家乡衢州作献礼,摇身变成元朝的廷臣。
③留梦炎一见文天祥,就迫不及待地推销他的不倒翁哲学。他说:“信国公啊,今日大宋已灭,恭帝废,二帝崩,天下已尽归元朝,你一人苦苦坚持,又顶得了什么用呢?那草木,诚然还是赵家的草木,那日月,却已经是忽必烈大汗的日月了。”
④天祥转过身去,只给他一个冷背。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他们的骨头永远不得发育。此辈精神侏儒,哪里识得文天祥的“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哪里配闻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不识相的留梦炎仍然摇唇鼓舌,聒噪不已。天祥不禁怒火中烧,他霍然转身,戟指着留梦炎痛骂:“你今天来,就是给我指这条出路的吗?你这个卖国卖祖卖身的奸贼!你,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可是卖国?身为衢州百姓而卖衢州,可是卖祖?身为汉人而卖汉节,可是卖身?……”
⑥“你、我、你,老夫本是一番好意。你不听也罢,凭什么要血口喷人?”留梦炎饶是厚脸昧心,也搁不住文天祥这一番揭底剥皮,当下脸上红白乱窜,低头鼠窜而去。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戕灭( ) 衢州( ) 葵藿( )
聒噪( ) 戟指( ) 霍然( )第二自然段完全是插入的内容,若删掉这一段,则第三自然段刚好与第一自然段衔接起来,那么能否删掉,请谈谈你的理由。
“留梦炎一见文天祥,就迫不及待地推销他的不倒翁哲学。”一句中“不倒翁哲学”是什么意思?
请说明下列句子的含义:
(1) 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2) 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请分析“有奶便是娘”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文段中的留梦炎与文天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下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整夜就安心呆在屋里,独自享受着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每一个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声音就丁丁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意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就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着,听雨的人脑海里便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都难以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做诗,为何总喜欢遥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了悟,听雨,听年华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下,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苦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摒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
作者认为一个人听雨,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综观全文,作者这次瓦屋听雨,心中有了怎样的牵念和感喟?
作者在第3段分三个层次对“瓦的音乐”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回答出第三个层次音乐的特点是什么?第5段引用了蒋捷的词,其用意是什么?
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瓦屋听雨时以高楼听雨作反衬,更显出瓦屋听雨时亲近自然的诗意。 |
B.从全文看,作者对庞大而僵硬的高楼带有明显的排斥情绪,与对瓦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
C.本文引用了司空曙、陆游等唐宋诗人的诗句,给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
D.瓦屋听雨,既有回忆往事,又有痛惜岁月难再,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紧迫感。 |
E.作者由听雨而进入诗一般的境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不能摒弃世俗观念的人的愤愤不平。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①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②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
③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第①段中的句子“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生活中的什么现象?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有人说“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作者为何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骚音”是不是与山中美景不太协调了?
作者在第①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
文章后面最后两句“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应该怎样赏析?请谈谈你的理解。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感觉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
B.文章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以强化诗人感觉中的山居生活,着力描绘个人自由的生命对山居生活的感应与体验,获得了诗意和空灵的色彩。 |
C.“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热爱。 |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