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4)请你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提出可行性措施。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
材料一:我国局部政区图
材料二:图中C岛探索订单农业之路,与农民签订保价放种订单农产品,形成独特的订单农业模式。时下种植反季节瓜菜八成以上销往岛外,产销衔接,全靠订单,而且特别提倡大面积发展无公害瓜菜。
材料三:图中D地区是我国目前最具经济活力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本世纪以来一些城市的产业园正经历着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鸟”的华丽转身(如下图所示)。图中A、B两地区都属于我国重要工业地区,钢铁等工业占全国重要地位,其中A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B区的“宝钢”成功发展是与其合理的工业区位选择分不开的,请对此作分析说明:根据材料,分析C岛推行“订单农业”,大面积发展反季节瓜果蔬菜的有利因素。
。根据材料,影响第一代产业园区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而第二代产业园区相关产业集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读下列欧洲西部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共17分)图中甲—乙—丙地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图中丁地年降水量相对周边地区较(多、少),其原因是
图中一月等温线在西部地区由原沿纬线方向折向北延伸的原因是
比较甲、丙两地气候及成因。
甲地 |
丙地 |
|
气候类型 |
||
气候特点 |
||
气候成因 |
图中丁地附近海峡名称是海峡,试说明该海峡两侧海域海水盐度的差异及表层海水的流向。
盐度差异:
表层流向:一位中国留学生,1月份某日乘轮船经过丁地附近海峡时,发现风浪很大,船员解释说:这是这个季节该海域常见的现象,请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对航行的影响。
阅读下列有关日本核能源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日本核电站分布示意图(图甲)日本能源构成示意图(图乙)
材料二: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部分核辐射污染随风扩散,部分放射性污水被排入大海。日本核电站的分布特点是。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但此次核泄漏似对我国影响不太大,请根据所学有关地理知识从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对日本的能源构成作一简要评价:
日本宣布将关闭部分核电站,这可能造成日本电力供应不足,试列举应对的措施(至少三点):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21分)
材料一:东南亚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包括由苏门答腊岛在内的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1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4亿,首都雅加达。
材料三:近年来世界上多个发达国家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建立工业生产基地,其产业链环节上的分工情况如下图所示。
1.读图描述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特点并说明其重要性
。
2.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
。
这是世界上多火山、多地震的主要地区之一,成因是
。
3.材料一图中C是一条流经多国的国际性河流,该河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均较
(大、小),原因是。
4.材料一图中东北部区域是台风主要源地之一,主要是因为
。
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A地时,B城市风向为偏风。
5.若在苏门答腊岛东部沿海修建连接甲 乙两城市的铁路,根据图中信息简要分析自然条件对该工程的影响:
。
6.印度尼西亚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三,对此作分析并提出改变此状况的主要措施(其中措施至少三点)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 2011 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受 11 日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以颗粒或气候形态存在于大气中并随大气环流扩散;从 4月4日晚开始福岛第一核电站又向大海中排放含有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
材料二:日本核电站分布示意图
(1)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此次海啸发生的原因。
(2)描述日本核电站分布规律并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站的原因。
(3)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专家明确指出“近期(3~4 月)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比较小”。请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原因。
(4)沿海核电站污染近海水域,因为它向海洋排放
A.重金属 | B.热水 |
C.粉尘 | D.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