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
|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
|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
| A.出现时间的先后,后出现的是新事物 |
| B.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 |
| C.事物的名称、旗号是否有最新颖的表现形式 |
|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
| A.一切客观物体的位置移动 |
| B.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
| C.人伦事理和社会风气 |
| D.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 ③要以保护环境为主,发展经济为辅 ④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难以两全
| A.①② |
| B.②③ |
| C.①④ |
| D.③④ |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下大力气对流沙进行综合治理,采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播的方法固沙,不仅改善了环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③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发展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完全否定
| A.①② |
| B.②③ |
| C.①③ |
| D.②④ |
“水往低处流”,但我们也可以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流”。这说明( )
| A.规律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
| B.规律是客观的 |
| C.规律是主观的 |
|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