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发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结合材料,运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发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
材料一:2014年9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下跌,已连续第5个月下跌。据统计95%以上的城市都出现了环比下跌。更甚者,一二三线城市房价继续全面下跌,北上广深房价也仍低迷,并且成交量在持续下降。这是在全国商品房房价经过近10年的疯狂上涨下。为了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挤出投资炒房,自2006年,连续八年的政府“严控房价”,从“国五条”到“国八条”再到特别是2013年2月的“新国五条”(规定:首套房首付30%,贷款折扣最低为7.5折;二套房首付70%,贷款为1.1倍的基准利率),三令五申,带来的结果。
材料二:2014年是部分城市政府还贷款高峰,地产低迷许多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出现“跑路”现象增多,相关房地产上下游企业处境艰难。
材料三:2014年9月30日,央行、银监会发布通知,对我国房贷政策作出调整,正式明确放松首套房贷认定标准: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这被业内普遍视为对房地产市场的一项重大利好。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运用《经济生活》原理,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原理?
(3)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在行使什么职能?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恩泽当代、惠及子孙、功在千秋、造福人类的美丽中国的生态梦,它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然而,“十面埋‘霾’伏”却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常遭遇的天气现象。造成我国雾霾天气频发的一个深层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疏于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要驱散我们生存环境中的“雾霾”,就必须驱散某些政府领导干部头脑中以GDP为中心的“雾霾”。
我们身边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雾霾,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性。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为缓解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带来能源消耗剧增、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些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管理,如限制大排量汽车的购买、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通过单双号限制汽车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驱散“雾霾”。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一些地方出台的限制性措施,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我国汽车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2013年,欧洲启动了对我国输欧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光伏产业遭遇寒冬。6月份开始围绕中国光伏产品倾销问题展开价格拉锯战。8月3日,欧方决定正式接受中国机电商会和94家光伏企业0.56欧元/瓦的价格承诺申请,该价格承诺于2013年8月6日生效。之后,中国对欧洲出口占总出口量的比重从7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0%。
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由于光伏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产业且利润丰厚,在地方政府政策主导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光伏产业一哄而上、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对光伏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缺乏监管,对光伏发电并网难的问题始终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政策。光伏产业的当下之劫,正是政府的推波助澜和无所作为让光伏产业偏离了正常的市场轨道。
材料二: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历史。
改革开放前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 |
1978-1984年 |
形成并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
1984-1988年 |
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988-1992年 |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1992-2012年 |
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1)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市长不管厂长管市场”。请你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2)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是如何体现这一过程的?
表:中国税收弹性系数变化情况
“九五”期间 |
“十五”期间 |
“十一五”期间 |
|
GDP增长率(%) |
8.3 |
9.5 |
11.2 |
税收增长率(%) |
16.3 |
19.5 |
21.8 |
税收弹性系数 |
1.37 |
2.24 |
1.95 |
注: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若税收增长率小于GDP增长率,即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则纳税人整体税负减轻。
下图中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指标。0.3以下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1)请结合图、表,对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弹性系数和基尼系数作出总体判断,并说出这种状况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十八大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增加居民收入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上网友的两个帖子(见表格)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1)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帖一:网友“云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
跟帖: |
帖二:网友“冻土”:他的年收入100万元,我的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的年收入202万,我的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
跟帖: |
跟帖一:
跟帖二:
材料二: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
(2)结合材料二,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3)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的市民化。
材料四: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以人为核心,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
(4)结合材料,说明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方法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