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 )
A.13小时 | B.14小时 |
C.10小时 | D.11小时 |
读下图,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中国西南某区域石漠化、环境人口容量、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的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该区域最不可能是 ()
A.地表崎岖,峰林广布 |
B.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
D.多溶洞、天坑等,旅游资源丰富 |
图中曲线②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上升:植树造林;下降:砍伐森林 |
B.上升:环境改善;下降:生态破坏 |
C.上升:人口增长;下降:计划生育 |
D.上升:科技进步;下降:资源减少 |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下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下列关于三省市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多于冬季 |
B.冬季多于夏季 |
C.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
D.冬季三省市差异最小 |
造成北京7月份霾日数较天津、河北多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水较多 | B.风沙天气多 |
C.汽车尾气多 | D.燃煤数量多 |
读下图,分析可知马来西亚()
A.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多旱涝灾害 |
B.地处热带,易形成热带气旋 |
C.降水多,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
D.纬度低,常受到锋面系统的影响 |
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经纬度位置 |
1月平均气温(°C) |
7月平均气温(°C) |
年降水量(mm) |
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天) |
33°N,98°E |
-12.8 |
8.7 |
561.4 |
<0.2 |
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地形 | D.植被 |
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雪灾 | B.台风 | C.泥石流 | D.暴雨洪涝 |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 B.乙地区沙化 |
C.丙地区荒漠化 | D.丁地区植被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