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1年,西班牙《起义报》有文章评论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风险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并且受到了新的权力极(中国、印度和巴西)崛起的威胁。”该报道
A.证实美国已丧失世界领导地位 |
B.称赞发展中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
C.说明中国开始争夺世界领导权 |
D.反映了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70年代,欧美出现“福利国家”;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不同国家经济政策可以相互借鉴 |
B.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
C.杰出的人物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过程 |
D.实事求是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 |
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的趋势加强 |
B.多极化时代国家利益之争淡化 |
C.谈判协调基本代替了战争对抗 |
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趋同 |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了87次战争。其中,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战争的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联系 |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
C.战争造成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
D.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分布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即将举行的大选中会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却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的是( )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
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
C.两极格局的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的内部矛盾 |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
A.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
B.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
D.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