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诗阅读】
唐多令
【宋】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力主抗金,屡陈恢复大计。②南楼:指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③浑是:全是。
8.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芦叶满洲、寒沙浅流,勾勒出一幅萧瑟黯淡的画面,为全词着上一层“底色”。
B.上阕“犹”、“能”、“又”等字既说明此人行色匆匆又暗含时序催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C.下阕“旧江山浑是新愁”深化题旨,写出旧愁未尽更增新愁,表明家国恨、身世愁分量之重。
D.词的结尾通过写买花载酒,忧中求乐,痛快淋漓,表明词人意气风发,豪情雅兴不减当年。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虚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王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

(2)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诗歌鉴赏。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阙描写  (季节)的景色,表现该季节特征的景物有  

(2)下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①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②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③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④软:吃饱。

(1)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农事活动?

(2)词的最后一句“问言豆叶几时黄”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