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父亲的一课·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
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的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的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小说中,“我”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转变过程,请完成下表

情感态度
迷恋
害怕


恐惧
痛苦

事件
痴迷于网络游戏
父亲突然出现在网吧里
父亲没骂“我”,反而让“我”教他玩游戏
“我”没有了生活费,而父亲玩游戏已欠钱不少
网吧老板凶狠逼债
围观人群对父亲的讥讽
害了父亲却无力解救他,跪在父亲面前哭诉

 
答 ①                                                   
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首先,确定好研究的主题,然后计划你所需查阅资料的地方,或图书馆、或实地调查、或采访、或上网查阅收集。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首先要查“书 目索引”,然后查找相对的书目和资料。查阅图书资料,重要的内容要做摘录、做札记、还可复印。实地考察,不仅要做好文字记录,还可拍摄实景记录,调查采访,最后分类整理调查资料。网上查阅,首先要确定好查阅的主题,再利用常用的“百度”“搜狐”搜索引擎搜集,打开相关的网站或网页查阅。网络资料 往往是宝藏与垃圾共存,搜索时要注意鉴别和判断资料的真伪。最后,筛选信息,汇总编辑成册,与同学们共享。
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哪几种?
搜集资料有哪四个步骤?

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
①冰雹,俗称雹子,在春末和夏季最为常见,它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我国各地每年都会遭不同程度的雹灾。2005年6月,一场罕见的大冰雹突袭北京:许多汽车在这次特大冰雹中遭了殃,车窗穿孔,车顶被砸成了麻子脸!
②在春末和夏季,有时早晨天气还非常晴朗,可是中午前后突然下起了冰雹。夏天的气温那么 高,为什么会下冰雹呢?而冬天天气寒冷却不落冰雹,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如果你在夏天爬过山的话,一定记得在山顶上早上和晚上还是非常凉快的,还要穿毛衣和棉衣。在海拔4~5千米的山顶上有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这就说明了,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也在不断下降。在高山顶上如此,那高空应该更是这样吧!事实上,高空中的云,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在O℃以下。
④夏天太阳炙烤大地,在大气层中,有着大量的水汽的热气流,迅速地向高空上升。这时,地面上虽然很热,但是在高空中却依然很冷。当湿热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却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小冰晶从高空降落下来,在降落的同时兼并了很多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在自己身上冻结,就成了冰粒;有时候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到一股由下往上吹的强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上升气流,又再一次把它带回到空中去。这些小冰粒在高空中再度受冷,与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碰撞在一起,并兼并它们,把小水滴冻结在自已身上,因此它的表面上又包上了一层冰。就是这样,它在空中不停的翻腾,不断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相碰撞,穿上一件又一件冰做的外衣,一直到变成一定的重量时,上升气流无法再把它带到高空时,于是就一落千丈,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拾起冰雹,用刀子破开,你会发现它的纵剖面层次分明,那是在高空中冰雹所穿的几层冰衣与雪服。
⑤冰雹是在积雨云和强烈的空气形成对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在冬天,空气比较稳定,上下的“气流差”不像夏天那样大,空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像夏天那么强烈,积雨云不容易发生,所以冰雹不容易发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也在不断下降。高空中的云,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在O℃以下。
B.当湿热 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却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 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
C.小冰粒在空中翻腾,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一相碰撞,立刻就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
D.冬天,空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强烈,积雨云不容易发生,所以冰雹不容易发生。

细读第④段,将下面冰雹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3分)
水汽→( )→( )→( )→冰雹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件又一件”,为什么不能改成“一件”?请结会语境,说说你的理解。
请你认真阅读第⑤段,列举出冰雹形成需要的几个条件。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
B.在第②段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中的“它们”指代“老城的山水”。
C.第③段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可以从文段中“山尖”“山坡”“山腰”几个词看出。
D.文章在描写济南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济南之所以出现暖冬,是因为有其地理因素,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
第③段是一个精美的写景片段,请你从“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应该有个好性格
①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有人外向些,有人内向些;有人粗犷些,有人细腻些;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勤于思考,有人乐于活动,如此等等,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②那为什么又提出来一个“应该有个好性格”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由于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搞得自己不幸福,也使别人不痛快。所以,性格好坏,不是针对性格类型,而是针对性格缺陷而言的。
③比如,有人性格外向,这本来很好,外向的人容易和人交往,容易和人交朋友。但外向过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讲方式,不分内外,乱说一气,就是缺陷,也会坏事,也会使人感到你浅薄、轻率,对你产生反感。
④比如,有人性格内向,这也不坏,内向给人一种沉稳老练的感觉。但内向过分,喜怒哀乐无从捉摸,也会使人感到你冷漠、孤僻,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对你敬而远之。
⑤常见的性格缺陷还有一些:比如心眼太小,见小不见大,无足轻重的小事抓住了不放,倒把大事忽略了。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耿耿于怀,过也过不去,一件小事记多少天,乃至多少年。比如,心扉封闭,外界信息进不来,总是在自己固有的信息圈子里转来转去,没有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突破。比如,遇事总抱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等等。现实告诉我们,性格上的这些缺陷,即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
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一个人改变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一个人弥补性格缺陷,限制这些缺陷的程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⑦一个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更乐观些,更开朗些,更豁达些,更能对外界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其本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好的性格,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幸福,也还会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
(选自艾丰《三做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针对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第7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文 段 一
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采集食物的劳动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地上,第二年还会长出新的植物,并可以收获比种子更多的植物果实。②但由于那时人类的食物还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当时的人类并没有开始进行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③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第一次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农业革命。
④这场革命使得人类从以往对自然单纯的适应和简单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有目的的利用和主动的改造,它使得人类从以往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从此能够获得较为富足和稳定的食物。⑤这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活动,从而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⑥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北部是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农业革命就从这三个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 段 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部落已在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已大量的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作物;此外,他们还兼有饲养、打猎、捕鱼等其他行业。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陶器不仅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其中彩陶更以丰富的图案,美观的造型,表达了半坡居民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出半坡居民已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半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
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他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石耜和骨耜(sì)。陶器制造粗糙,品种也不多,只有釜、钵、罐、盆、盘五种。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因此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性能,并且他们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
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请你指出第一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请你说说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