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纯合的非糯性除草剂敏感玉米(甲)为材料,经过诱变处理获得非糯性除草剂抗性玉米(乙)。控制非糯性(SH)与糯性(sh),除草剂抗性(R)与除草剂敏感(r)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性植株的比例逐代提高 |
B.经过诱变处理诱发的基因突变,不能决定玉米的进化方向 |
C.甲的花粉经诱变处理并培养等,有可能获得可育的糯性除草剂敏感的个体 |
D.若甲和乙(基因型分别SHSHrr、SHSHRr)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1:1 |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此操作模拟了
①等位基因的分离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③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④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1:3、1:2:1和3:1 | B.3:1、4:1和1:3 |
C.1:2:1、4:1和3:1 | D.3:1、3:1和1:4 |
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1)——(4)中的遗传问题( )
(1)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2)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3)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4)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
大肠杆菌、玉米、噬菌体、酵母菌都具有的糖是
A.纤维素 | B.淀粉 | C.糖原 | D.脱氧核糖. |
下列关于颤藻(一种蓝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颤藻的遗传物质是RNA |
B.颤藻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基因重组 |
C.内质网是颤藻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机器” |
D.线粒体是颤藻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