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或改革往往是某种旧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懂得改变,是一种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改革》
材料二: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三:1831年的一天,在美国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奴隶主们正用皮鞭毒打黑奴,一位北方来的年轻水手看到眼前的悲惨景象,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有了机会,我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1861年他当上了美国总统,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
(1)从材料一归纳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材料二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北方来的年轻水手”是谁?他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什么障碍?
(4)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19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俄国三国发生的革命或改革,都废除了阻碍其发展的旧的土地制度。三国解决土地问题采取的措施分别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次革命或改革对这三国的共同作用。
(13分)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图一北宋“交子”图二《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2)图一“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3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l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通道?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2)读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图,请写出流经苏南的那段运河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
(1)材料一中数据的变化与党和政府采取的什么措施有关?该措施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为该措施的顺利执行准备了条件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2)材料二中,我国1962年的粮食人均产量比1957年低,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次严重失误有关?而1980年以后的粮食人均产量迅速增加得益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首先是在哪里实施的?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简表(部分年份)
1978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0年 |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624 |
20370 |
102398 |
421368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
343.4 |
1826 |
7073 |
28762 |
(3)材料三中,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应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召开的哪两次会议?它们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十多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图1图2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它在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是谁?(2分)
(2)材料二中,把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1分)孙中山把图2中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1分)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是怎么理解这名话的?
(3)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名称以及口号。 (3分)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