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据传上述对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前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某国谈判代表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时,当时清政府对外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2)材料二中“三军败绩” 指的是什么?“割地求和” 指的又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八大王”的统帅是谁?小文书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为大清赢得了“尊严”,但清廷最终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该条约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日建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遥远的北极正成为各国的新“战场”:俄罗斯人将一面国旗插在了北冰洋的海底;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破冰船开赴北冰洋;加拿大宣布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而在伊拉克,自杀式袭击不断,平民伤亡惨重。
材料二: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断加深,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等脆弱群体更是雪上加霜。世界银行预计2009年全球将新增5500万至9000万极端贫困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8.5亿飙升至超过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
⑴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还存在哪两大问题?
⑵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造成当今世界这两大问题的主要因素各有哪些?
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作怎样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保卫和平,从来不,也永远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材料二: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说:“近百年来,中国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去占领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我们不希望,也不怕外国干涉。”
材料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病故前写了一首诗《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⑴材料一中的“邻人”指谁?当时中国进行了一场什么战争?
⑵材料二中温总理的话说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的诗表达了台湾人民怎么样的心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1978年后,农民均收入更是大幅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12.7%。
材料三:

内容
类型
人均收入
大学生比例
生态环境
城乡东西部差距
当前小康水平
近1000美元
11%
恶化
较大
2020小康社会
3000美元
20%
有所改善
比较均衡


⑴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哪两大失误与挫折?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⑵材料二中我国农民收入在两个时期快速增长分别得益于哪些农业改革(政策)?
⑶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当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是怎样的?2020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 1 ),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请在材料二的划线处填空。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答出2个要点〉
(3)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答出2个要点〉

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5页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