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
|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
|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B.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
| C.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 D.材料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为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 B.摒弃了诸子百家思想 |
| C.依然实行分封制 | 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
“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下列法律文件中体现上述原则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官僚政治的弊端 | B.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
|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