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③ |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 | 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 |
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 | 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C.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中国近代某著作有如下内容:“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传教士之入议院者”“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A.魏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陈独秀 |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 B.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C.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在中国,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这是传统儿孵育出来的社会心理。因此,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作者在此肯定洋务运动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
C.起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 D.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