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初美国《新科学家》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中,研究者第一次实现了用电击大脑单独区域的方式将意识关闭。这个发现表明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作“屏状核”的地方,将分散的大脑功能组合在了一起,进而产生了思想、知觉和情感。这让我们对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上千年的一个问题——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②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意识依赖于物质
③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 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2014年7月1日,来自台湾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的近100位知名人士访问山东并参加了“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这体现了()
①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两岸文化趋同
③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决于文化认同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社会发展 |
|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
|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中国大运河项目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是()
①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4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在谈到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时,他生动地形容,青年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要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在青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因为()
| A.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强制的 |
|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 C.优秀文化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
|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