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
“玉兔”自述
大家好,我是“玉兔”号月球车。终于从着陆器肩膀上走下来跟大家见面,心情很激动呢。听说江湖上有很多关于我的疑问,今天就由我来一一解答好啦。
A.是不是只“胖兔子”?
大家都很关心我的长相。我有1.1米高、1.5米长、1米宽,体重嘛,是140公斤。虽然看起来分量不轻,但我并不是一只“胖兔子”,为了节约燃料,也为了轻柔着陆,我跟小伙伴着陆器都辛苦地进行了“瘦身”,没有一丝“赘肉”。跟其他国家的月球车兄弟相比,我也是非常精致轻巧的。前苏联的“月球车一号”足足有756公斤重,美国有人驾驶的“巡行者1号”重量也超过了200公斤。虽然是只兔子,但我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不过这对翅膀不是用来飞的,而是获取和保存太阳能的帆板。到达月球表面后,我就张开翅膀,不断地吸收着太阳能。翅膀前面,是我的两只“前爪”,可以钻孔、研磨、采样。我的脑袋上还有一个定向天线和几个太阳敏感器。跟其他兔子不同,我有六只“脚”——六只小小的轮子;我还有四只张望月球的眼睛:一对导航相机,一对全景相机;最丰富的是我的肚子,里面装着红外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激光点阵器……
B.
跟我们国家研制的其他航天器相比,我最大的特点是能走动。虽然叫做兔子,但我没有
能耐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很惭愧,我的移动速度基本上是“龟速”,每小时平均走200米。不管去哪儿,我都得分几步才能到达。走之前要看路、选路,可是导航相机只有在10米的范围内才能看得准,所以我每一步最远也只能走10米。路上遇到的小障碍我不怕,因为我除了可以接受地面的
遥控操作外,还可以自主处理图像,识别障碍,甚至还能规划路径。说起来,我也算是一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哦不,机器兔子。专家说,’走得不快不要紧,只要能顺利“翻山越岭”,我就是机智灵巧的“越野兔”。我的活动范围目前设定是10公里。据说除了美国“阿波罗号”的三辆载人月球车外,前苏联的月球车l号和2号也被留在了月球上。这里还有“嫦娥一号”英勇撞月留下的痕迹。虽然我也很想去看一看这些几十年前就来到月球的朋友们,但是月亮太大了,恐怕很难跑过去跟它们打招呼了。
(选自2013年12月16日《兰州晚报》)仿照A处小标题在文中B处横线上拟一个小标题。
文章主要介绍了“玉兔”哪两方面的特征?
“玉兔”在月球上遇到小障碍,有哪些解决方法?
文章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我国的“玉兔”号月球车。 |
B.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文章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
C.文中加引号的词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我国月球车的特点。 |
D.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①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②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③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④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⑤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⑥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⑦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⑧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⑨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⑩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⑪“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⑫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⑬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意外→()→()→疑惑→()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
品析第⑬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段文回答问题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
C.第三段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
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面对_____ ______的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阅读段文回答问题
上天种的花
古草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踏,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眼望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11)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12)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13)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选自《智慧》,有改动)阅读选文第①——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 |
A |
B |
采摘蘑菇 |
品尝蘑菇 |
人物内心变化 |
C |
紧张喜欢 |
D |
满足骄傲 |
选文第②段描写了“狗尿苔”的样子,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终于成熟了。选文第⑨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11)段划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⑨段和第(13)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池塘里的童年
记得在哪本书上读到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是由太多的回忆来支撑组成的。我品味着这句话,它像一朵慢慢绽放的莲,浸润着心灵的悸动,一圈圈涟漪层层展开,荡漾在我童年岁月的那洼池塘。
那洼池塘在村子的西头,不深,不大。
春天,它披着一层翠绿的浮萍,像个羞涩的少女一样,悠荡着我们这群男孩子嬉戏的梦。放学后,脱光了脚丫,试探地把淘气的脚浸入池塘里,微微的凉气让我们不得不甩甩脚上的水滴,贪婪地看着这满塘的清秀,重又穿上鞋子。三三两两地坐在河边,看那些悠闲的鸭子霸占了池塘。有淘气的孩子还会从路边捡了孤独的石片,弯下腰,扬起胳膊,使劲地向水面上扔出去,溅起一连串波纹,像一个曼妙的仙子翩翩起舞。扔石片的孩子看着水面上的波纹慢慢消失,蹲下来,托了红润的腮,眼里满是憧憬。
在孩子们吵闹的期盼中,夏天终于悄悄地来了。大片的荷叶,舒展着带露的心事,一点点长大,足以挡住水里捉迷藏的孩子。一簇簇粉嫩的荷花,怒放着少女般明媚的脸。淘气的孩子们脱得只剩下一条小裤衩,一个个像小青蛙一样跳进了池塘,又像一条条小鱼一样畅游在荷叶之间,分不出哪是孩子的脸,哪是莲花的瓣。炎热的中午也阻挡不住孩子们的脚步,一并瞒了大人,相约在池塘边嬉戏,撩飞溅的水花,追赶慵懒的鸭子,偷吃饱满香甜的莲蓬,和头上的太阳一起捉迷藏。哪家大人在池塘边喊:“大晌午的也不睡一会儿觉!”那一刻,池塘的小家伙们捂着嘴巴偷偷笑着;等大人一走,又赶紧抓住池塘给予的快乐痛快撒欢。有上学的孩子迟到了,老师问:“是不是到河里疯去了?”那孩子扭捏着不承认。老师伸出指甲轻轻地在迟到的孩子胳膊上一划,便出现了一道蓝白色的痕迹,显然是刚从河里出来。迟到的孩子低下头,说:“我只玩了一会儿。”顿时引来同学们哄堂大笑。
秋天来了,水中的荷叶蜷曲着枯黄的身子。荷花全部散尽,似一池的哀伤。孩子们还不歇着,拿着用罐头瓶或家用的筛子做的钓鱼工具,里面放上一块从家中偷来的煎腊肉,投到水中,静静地等着馋嘴的鱼儿上钩。不远处,有谁的妈妈在河边的石板上悠闲地洗衣服,夕阳下,似一副柔美的画。
不知什么时候,顽皮的雪精灵趁着夜色,悄悄地潜入那洼池塘。池塘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挽着雪精灵的手,一起滑冰。摔倒了,抹抹鼻涕揉揉屁股,又站起来。池塘的一边,大人们穿着胶鞋,挖开池塘的一角,露出了深黑色的泥土和胖乎乎的莲藕。
池塘里的童年,变换着岁月,抚摸着落在池塘里清脆的笑声。不经意间,那群孩子就这样长大了。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作者写了童年与池塘有关的哪些事情?
全文看,文中划线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四处划线)
“有淘气的孩子还会从路边捡了孤独的石片,弯下腰,扬起胳膊,使劲地向水面上扔出去,溅起一连串波纹,像一个曼妙的仙子翩翩起舞。”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从人物角度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蕴涵的情味。
(1)在孩子们吵闹的期盼中,夏天终于悄悄地来了。
(2)老师伸出指甲轻轻地在迟到的孩子胳膊上一划,便出现了一道蓝白色的痕迹,显然是刚从河里出来。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 。
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