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花衣和日记本
残雪
①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绿小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难看死了。可是没有别的衣服,只能穿它们。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马上就听到了议论,“乡下人……”女孩们说。有一个长得像洋娃娃的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土里土气。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她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当然,我知道她们当中有几个是从心里瞧不起我的。想想看,一个瘦小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的最大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二来我的所有衣服全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
③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看我时带着异样的眼神,我却并不消沉。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荡秋千我能荡得最高,短跑我能跑得最快,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当然我做这些事也远比别人认真,付出也比别人要多。
④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那时的塑料是很贵的,是时髦的东西。星期六,父亲带我上街去买本子。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 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可是他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太贵了。”我大失所望。后来去了第二家,又看了一通,父亲还是说:“太贵了。”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着希望。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我看得眼花缭乱。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意。我眼巴巴地看父亲和营业员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好!这不就是日记本了吗?”我站在那儿,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壳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⑤于是我就在这个一半马粪纸一半漆布做成外壳的日记本上写日记了。我的字迹端端正正,我几乎每隔几天就发誓,我要努力锻炼自己, 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当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日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害臊!
⑥当我长大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就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本子的纸张十分好,根本不是低档货;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比那些塑料壳本本好看多了。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啊,那种压抑,不是于无形中打掉了我身上的轻浮之气吗?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 影响吧。
⑦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以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是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 
选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④段画直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请概括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读完选文,你内心一定有所触动,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 
中国人的“忍”
①“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②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③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败走麦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时,张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高宗喟叹,原来如此。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⑤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⑥一个忍字,两副面孔。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⑦“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⑧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必为之事。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第三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
第二段结尾处的“忍受”、“忍耐”两个词语是否重复累赘?为什么?
“忍”是一柄双刃剑。请具体谈谈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把握“忍”的“度”

阅读《故乡》选段。
①这进来的便是闰土。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的头上是一顶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③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住似的,单在脑子里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④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在语段第①段的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虽然……但是…… B.既然……那么……
C.即使……也…… D.既然……但是……

选段中第①段从、服饰(衣着)、手五个方面对闰土的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
第①段的“这我知道”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老爷!……”闰土这样称呼“我”的原因是什么?
第⑤段中的“厚障壁”一词用了的修辞手法,它的含义是。(1+2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一句中,闰土见了“我”之后,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水体富营养化
①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由干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从而引起的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调查表明,全球有30%-40%的湖泊和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的影响。如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②根据水处理原理的不同,目前国内外用于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工程技术可分为物理净化法、化学净化法、生物净化法和自然净化法。
③物理净化法是通过引水稀释、机械打捞、污水过滤或疏浚底泥对污染水体进行人工净化的方法。这类方法技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短期内处理效果十分明显。南京玄武湖曾出现水质恶化、污染物大量淤积的现象,后来完成清淤,并灌入相对清洁的长江水,短时间内,湖水质量明显改善。但清淤两个月后,随着水温升高,藻类又大量滋生。
④化学净化法是向污染水体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方法。药剂与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快速杀死藻类。由于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化学净化法不仅治理费用较高,而且易造成二次污染。
⑤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它们能够氧化并分解有机物,和藻类争夺水体中的营养,使水中的藻类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无法继续生长繁殖。生物净化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功能,人工创造更有利干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从而提高污染水体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率,逐渐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只是这种方法要取得成效,历时较长。
⑥ 自然净化法是根据仿生学原理.通过人工种植高等水生植物恢复水体自净功能来降解污染物的方法。高等水生植物,如水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和重金属等,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织,从而减少水体中氮、磷和重金属等物质。植物根系分泌物还可促进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它们的降解作用。另外,高等水生植物是大量摄取营养物质的植物,它能很好地抑制藻类的生长。自然净化法更适合大面积水体的净化。
⑦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希望人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做出贡献。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4月,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属于第①段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B.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工程技术。
C.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引起全球重视。 D.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缓流水体,引起水体溶解氧量上升,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B.使用化学净化法来治理水体中的污染物,见效快,更适合大面积水体的净化。
C.生物净化法是利用徽生物来提高污染水体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率,逐渐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种植水胡芦就属于这种方法。
D.某鱼池因鱼排泄物和残余饲料等大量淤积,使水体浑浊发绿,鱼大量死亡。根据本文的相关知识,用物理净化法在短期内解决池塘水体污染最有效。

下列是关于本文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部分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B.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理净化法的好处。
C.“高等水生植物是大量摄取营养物质的植物”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第②段画线句中“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请对第①段划线句加以赏析。
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何理解第⑧段“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全文,说说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怎样的感悟?

埃菲尔铁塔
①埃菲尔铁塔由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在建筑过程中,他精打细算,一丝不苟,尽量杜绝一丝一毫的偏差。他在勒瓦卢瓦工地上搭起的巨大“积木”,精确度几乎高达1/10毫米。1888年春天,4根倾斜的塔柱开始合拢。第一块板安上去时,每个孔洞都相当精确以至铆接时都不用锉一下。铁塔的安装工作于1888年4月5日彻底竣工。全部工程仅费时21个半月,耗资7799401法郎(埃菲尔原预算为8000000法郎)。
②建成后的铁塔高320米,分三层,共1711级台阶,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据说,该塔共用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由250只铆钉连结起来。1889年5月15日11点50分,埃菲尔为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剪彩,是他亲手将法兰西的国旗第一次升到了三百多米的高空。为了铭记这位钢铁建筑之父,人们将铁塔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并在塔下为他塑了一座半身铜像。直到今天,参观铁塔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估计总数已达1.9亿多,其中有近8000万人次登上了铁塔。
③从1889年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埃菲尔铁塔目睹了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1892年,巴黎的一位面包师脚踩高跷,成功地迈过了363级台阶,到达了铁塔的第一层平台。1912年,有一“鸟人”用自制的翅膀从塔上飞下来,折断了双腿。1923年,一位体育专栏作家骑着自行车从塔上驶了下来。1945年,竟有人驾着飞机成功地从铁塔的脚柱下穿过。此后,有骑独轮脚踏车驶下铁塔的;有似登山运动员攀登铁塔的,五花八门,各显其能。但最为大喜大悲的例子是:1965年,一位西班牙游人在欢乐之中忘乎所以,竟将妻子从塔上扔入空中。此外,从1898年第一次有人在这里自杀开始,至今已有大约400多人从塔上纵身跃下或是上吊身亡。更为离奇的是,竟有骗子两次企图将铁塔当废铁出售……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一切无疑是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有力见证。
④今天,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和巴黎的标志。
有人认为“他在勒瓦卢瓦工地上搭起的巨大‘积木’,精确度几乎高达1/10毫米”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有可无,对此你有何看法?理由是什么?
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此外”以前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