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贾说
苏轼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茹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顾。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解释加点字:
(1)茹杏实、海藻( ) (2)则唾而不顾( )
(3)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 (4)前之丑稍稍复故( )、翻译下列句子: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本文第②段划“ ”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①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②,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隋书·赵轨传》
【注】① 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代指劳作得来的东西。
② 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 清苦:守贫刻苦
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考绩:考试成绩
C、访禾主酬直而去 酬直:偿付价值
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改操:改变品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毁其盆,悉埋于地
B、吾非以此求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父老相送者挥涕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
①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②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④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C、一次夜行时赵轨的马跑入农田,踏坏了百姓的庄稼,他查找到庄稼主人偿付了钱。此事在原州百姓官吏间产生了示范效果。
D、赵轨后升硖州刺史,他对百姓非常好。后任寿州总管长史,他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叶 公 子 高 好 龙 钩① 以 写 龙 凿② 以 写 龙 屋 室 雕 文 以 写 龙 于 是 天 龙 闻 而 下 之 窥 头 于 牖 施 尾 于 堂 叶 公 见 之 弃 而 还 走 失 其 魂 魄 五 色 无 主 是 叶 公 非 好 龙 也 好 附 似 龙 而 非 龙 者 也
【注】①钩:衣服的带钩。 ②凿:古人喝酒用的酒器。“凿”为借字。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②自髡钳③,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② 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
③ 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遇:对待
B、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背叛
C、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拜:授予官职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 服:臣服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B、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C、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
D、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受到高祖的惩罚。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了他在高祖时的作为,又通过田叔侧面了解了孟舒的为人,然后才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 问 之 曰 鲋 鱼 来 子 何 为 者 邪 对 曰 我 东 海 之 波 臣 也 君 岂 有 斗 升 之 水 而 活 我 哉 周 曰 诺 我 且 南 游 吴 之 王 激 西 江 之 水 而 迎 之 可 乎 鲋 鱼 忿 然 作 色 曰 吾 失 我 常 与 我 无 所 处 吾 得 斗 升 之 水 然 活 耳 君 乃 言 此 曾 不 如 早 索 我 于 枯 鱼 之 肆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鲋鱼忿然作色曰……枯鱼之肆”这段话。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里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犬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苜。轸遂至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A.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售:买入
C. 吾请令公厌事可乎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行道:推祟道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B.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
C.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D. 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3.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C. 愿谒行于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吾为事来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 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节选自《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爱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困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尊异:使…尊贵 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终以是脱高祖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之来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下列对夏侯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夏侯婴是一个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忠正之臣。
夏侯婴虽然重情义,为人善良,做事谨慎,但缺少谋略。
夏侯婴忠心耿耿,废少帝,立代王,稳定了刘氏基业,促进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⑵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
⑶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见故相江万里 B.君其勉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其如是,孰能御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友止之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C.召入谕之曰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