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前往边城的路有多远
杜文娟
①终于踏上了边城的街巷,小路枝蔓一样延伸到不知名的地方。房屋是木板吊脚楼,路是青石板路,一切都是想象中的样子,一切都是旧式的模样。
②在沱江的夕阳里放逐河灯,明明灭灭,流向下游的方向,又彳亍着,犹犹豫豫,回到身边。沱江难道是倒淌河,沱江的水难道真的精灵鬼怪,知晓我的心思,猜透我的来意?
③上了木楼,灯红酒绿,鼓乐瑟瑟。不远的阁楼里,一位红衣女子,低了头,织着毛衣。风摆杨柳,隔了我与她。我在柳的这一边,歌舞升平,她在柳的那一边,静若处子。一次次眺望,前无故人,一次次回眸,后无来者。希望与失望,追寻与等待,焦苦之心,何处安放。
④那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啊!那个春天,第一次知道了翠翠。翠翠在边城,边城有幽长幽长的青石板路,石板间长有蔚蓝的青苔,青苔间夹杂着嫩草。沱江的水烟雨朦胧,氤氲潮湿,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流向一个渡口。爷爷摆渡着过江人,希望翠翠在天宝和傩送家的吊脚楼上多待一些时辰。翠翠却走在回家的路上,水鸭子和鲤鱼窃窃私语,为她送来夜莺的歌声。毫无来由的,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翠翠,喜欢上了翠翠的边城,一气呵成,写了一首短诗,名为《在边城的日子》。完全是假想,完全是自以为是的边城模样。雨丝、青石板、青苔、吊脚楼、少女,是那首诗的关键词。自此以后,边城成为我向往和靠近的地方。
⑤清晨,坐在红漆桌前,忙完该忙的一切,将心仪的书藏在铺展的报纸下面,曲了脖子去看,低声翻卷书页,听到脚步声,赶快将报纸覆盖在书本上,装作学习报纸的样子。午后,坐在红漆桌前,在稿纸上写字,咳嗽声传来,快速用报纸遮盖稿纸,心跳得慌乱。那些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文字,将我带进了天堂,神秘、广阔、自由、幸福,各种气息,蜂拥而至。
⑥某一日,一只喜鹊从后窗飞了进来,在我头顶惊慌盘旋。赶快打开前门,想给她开辟一条生路。门和窗全是透明的玻璃,她辨不清方向,把自己一步步引入歧途,送上绝路。她在前门与后窗反复碰撞,我蜷缩在更矮的地方,生怕阻隔了她的路线,影响她的出逃。悲剧还是发生了,她撞到了白色的墙上,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变成了喜鹊的尸体。不敢靠近,觉得她就是我自己,或者自己还不如一具尸体。将尸体捧了起来,托在掌心。捧着的不是一只小小鸟,而是自己的灵魂和躯体。沉默,死亡那样的沉默。
⑦窗外有一株雪松,一年年生发,已经超过了更高的楼层。而我,依旧在红漆桌前坐着,小心翼翼。
⑧很长一段时间,草坪里的夜灯熄灭以前,不曾休息。靠在床上夜读,是我最大的幸福。风声雨声,与我无关;风花雪月,相去甚远。天明,继续行走在衣食住行的路上,走得歪歪斜斜,心神疲惫。无数次幻想,脚踩大地,行进在前往边城的路上。
⑨出发了,真的!
⑩首先看到了一滴水珠,悠悠的,坠在金色的橘子上,欲落不落的样子。仰望久了,没有落下的迹象。左顾右盼,有船在江的左岸和右岸行驶,一侧叫湘江,另一侧也叫湘江。雨就那么下着,打湿了整条湘江和橘子洲头。我把手伸出去,接到了一手雨滴,两只手都接到了冬日的雨滴。然后,将雨滴漏下去,双手合十,举至前额,信徒一样,三鞠躬。
⑾继续出发,在一条名唤金鞭溪的水边行走。那朵带着露珠,掉落在我棉衣纽扣上的山茶花不见了,山茶花是白色的,洁白无瑕的那种容貌,那种唤作暗香的气息不曾减弱,反而更加诱人。
⑿春去秋来,落叶纷纷,一秋一秋地落,一春一春地过。直到把那首短诗变成了旧作,边城似乎也是久远以前的事了。如今,行走在翠翠走过的青石板路上,渡过爷爷摆过渡的沱江,听过天宝和傩送唱过的山歌,但依然,没有抵达边城,依然行进在前往边城的路上。
⒀我在喧嚣的柳这边,精疲力竭,无所适从。红衣女子在柳的那一边,悠闲惬意,一如既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帘柳丝,隔着两方天地。我在边城的外头,她在边城的里头。无法靠近,不能进入。
⒁前往边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也许永远也抵达不了,也许明天就能到达。
(选自《文艺报》2013.12.9,有删改)“彳亍”一词在本学期我们学过的 (作家名)的 (作品名)中也曾出现,它准确的读音是 (拼音)。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文章由“上了木楼,灯红酒绿,鼓乐瑟瑟”的第③段,直接转到第④段“那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啊!那个春天,第一次知道了翠翠”,这样写从叙述的顺序而言是否有些突兀,请简述理由。
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笔下的《边城》的喜爱,对“翠翠”所在的“边城”的向往,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且深邃的思考。 |
B.第⑥自然段中的“喜鹊”是作者的自我象征,因此喜鹊的悲剧命运也是作者精神之旅的真实写照,透露了作者消极厌世的情绪,为全文定下了低沉阴郁的基调。 |
C.第⑨自然段独句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视觉上突出醒目,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行走在边城路上”的激动之情。 |
D.文章两次提到 “红衣女子”这一细节,结构上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内容上表现了作者与“女子”之间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 |
E.本文作者将情感的投放,置于精神追求的层面,笔法细腻、情感真挚,于细微处感受人生,但又不流于琐屑和零碎。文章内容质涵厚实,富有艺术张力。“情景交融”是散文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本文与《荷塘月色》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请试作比较分析。
“前往边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也许永远也抵达不了,也许明天就能到达。”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请结合自身谈谈你的体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神圣的沉静刘心武
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那悬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现着一块怪石,那石头自然生成盘蛇的状态,当中的一块耸起活像蛇颈和蛇头。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把握不好投掷的重心,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
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怄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褒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具有点穴的效应。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只是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那时母亲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
(——有删节)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写作者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惊心动魄”写出了小孩子的活泼顽皮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 |
B.山间的险路终于走完,作者感觉到母亲“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这一细节写出了表面沉静的母亲对“我”此前举动的极为担心。 |
C.当作者念写好的、自我感觉优秀的一段文字给母亲听时,母亲“竟不评论”,也“没有鼓励的话”,是因为碍于情面,母亲不好表达反对意见。 |
D.文中写母亲客观地向作者讲述她认可的别人的作品,作者认为这些话“具有点穴的效应”,“点穴”一词形象地表明了母亲的话语的针对性。 |
E.文末写作者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蒙娜丽莎的面容上,这样一种独特的感受,传递了儿子内心对母亲那“神圣的沉静”的由衷怀念与赞美。在文中,生活中母亲的“沉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作概括。
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文字中“神圣的沉静”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
文末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其中的“昭示”,意在强调由母亲传承而来的“神圣的沉静”这一精神财富的可贵。请联系生活经历,谈谈身边的老师或家长曾经给过自己的昭示。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虫类与人类
⑴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机会。
⑵在过去的4亿年间,地球的统治者既不是恐龙,也不是哺乳类动物,而是这些虫类。这个蜿蜒爬行的群体,就以绝对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来,人类出现了,为了获得清洁与整饬,扫清了荒野,想创造一个不受虫类侵扰的安全世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安全过,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今天,这些外来物种正在占领城市,杀人蜂正在不知不觉中向全球蔓延。当昆虫决定殖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显得如此无可奈何。昆虫对人类的种种反制手段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确实没有足以制胜的杀手锏。
⑶我们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生物所包围,无法从生活中摆脱它们。向来以苛刻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避免的昆虫现象。每一桶番茄里至少有两条蛆,每100克番茄酱里有一条蛆或者30颗苍蝇卵。每100颗花椰菜里有60只蚜虫、齿虱和海石虫。每份通心粉里有225片各种虫类尸体。每听蘑菇里有20条完好的或肢解的大大小小的蛆。上菜的时候,你除了获得一份美食,还有270只完整不一的昆虫和23条蛆。
⑷有些生物一生下来,就对我们穷追不舍。在你我眼中美丽的躯体,在它们眼中只是一个充血的皮囊,装满了最有营养的液体。人体本身就包含多个生态系统,每套系统都有不同的定居者。我们的皮肤经过放大,就像月球表面的荒原。但表面这些汗毛却很适合居住,扁虱的头部天生就是要扣死在我们的表皮上。人类对这些生物的厌恶程度要取决于双方关系的疏密。在我们最隐私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特有的寄居者。
⑸目前地球上已知物种中的70%都属于虫类,想逃避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它们,也许该转而考虑研究它们,我们需要进入它们的头脑,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实现这点,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蟑螂的第二个大脑,监视黄蜂的感觉器官,破解蜘蛛的致命毒液,对于这些动物加深了解,很可能帮助我们化敌为友。但直到这项工作完成以前,我们的生活仍然要不断受到虫类的滋扰,而我们决不能低估这些生物的工作效率和毅力。
⑹在对抗昆虫的战争中,要追踪我们的敌人,科学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一百万,但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每天都有新的品种出现,好像永无止境。单单是研究我们所谓的害虫,已经令学者们应接不暇。例如日本丽金鱼,每年要席卷1千万公顷农作物。至于棉籽象鼻虫,全美三分之一的杀虫剂就是为它而准备的,玉米穗虫每年都要造成至少5亿美元经济损失。真正最具威胁的入侵者是那些无所不在、无所不食的角色,它们就叫蟑螂。1997年全美仅用于蟑螂杀虫剂的开支就约为5亿美元,我们以为用毒药就可以战胜它们,显然我们低估了对手。
⑺蟑螂的反围剿让我们陷入了新的困境。我们以为杀虫剂能够百战不殆,不料它却成了对手的甜浆。我们自己想要更多的蜂蜜,却造就了新的梦魇。非洲野毒蜂和人工蜂杂交的结果是制造了不受人类控制的恶魔——杀人蜂。
⑻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兴衰将会与虫类世界息息相关,这迫使我们改变与虫类相处的方式,与虫类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似乎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全世界的技术机构,都开始学习掌握这种诱人的能量。
⑼原先步步逼迫的恶魔,有些就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朋友。你看,蛆变成清理伤口的能手,黄蜂也因其超强的嗅觉而被用于协助检查癌症,原先剑拔弩张的恐怖氛围骤然消失了。在新墨西哥蜜蜂正在接受扫雷训练,即使是历史悠久的昆虫产品蜂蜜,也刚刚被发现能用于治服那些抗生素抗性病菌。在德国,人类与蜜蜂之间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微型雷达传送装置,试图掌握蜜蜂复杂的语言表达规律。还有一些地方,科学家甚至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
⑽也许要不了多久,蟑螂机器人就可以在厨房里帮助你清理蟑螂了。第⑶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根据文章内容说明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
①殖民地②似乎已经人类已经和虫类建立了伙伴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与文中多处提到的人类对虫类的侵扰无可奈何,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史铁生
2017年,你外公尚未成婚,在E州做刑警。他师父,刑警队长老路,正要退休。那年E州出了件大案,简单说吧,恐怖分子要在机场、车站搞一次连环爆炸。警方所知仅止于此,所幸抓获了一名嫌犯——据线人的情报,此人还是主谋之一。欲救万千无辜于危难,务必得从他嘴中掏出更多线索,这任务就交给了路队和你外公。
嫌犯果然顽固,任你千条妙计,他自一言不发。审问多日,师徒俩气得肝疼牙痒,仍无所获。嫌犯倒嚣张起来:“杀了我吧,这是你们唯一能做的。”老路拍案道:“我们能做的还很多!”嫌犯冷笑,继而闭目养神。
师徒俩出了审问室,在天井里抽烟。老路说:“这样下去咱非输不可。”二人抬头仰望,空中仿佛滚过隆隆巨响。老路说:“碰上这号不要命的谁也没辙。”二人低头默想,似已见那血肉横飞的惨景。
突然,老路把烟头一甩,盯住你外公说:“就不敢给他动动刑?”
“虐囚可是犯法的呀,师父!”
天井里半晌无言。谁都明白:审问失败最多算你无能,若动刑,麻烦可就大了,就算上级睁只眼闭只眼,新闻媒体也饶不了你!
外公蹲在角落里,很久,冒出句话:“师父,您说,这小子肯定知情吗?”
师父就笑:“你是想,这两难局面会不会还给咱留着个缺口?”
天井里一无声息。谁都明白:真正的麻烦并不在媒体,而在良心——一边是法纪严明而置百姓的安危于不顾,一边是知法犯法却有望拯救万千无辜于危难。
半天,外公又说:“师父,您说上面这情报……准吗?”
师父又笑:“你不过是把缺口换了个部位。”
外公还要说什么,老路打断他:“甭说啦,老弟,有缺口还怕没部位吗?比如,动刑就一定能奏效?违法,就不能不走漏风声?唉!早年我有个老同事,也碰上这么个局面,左右无路,便一枪把缺口开在了自己的脑袋上……”
天上云飞风走,七月天,天井里竟冷得人发抖,可是那老同事的灵魂留连未去?老路的神情渐趋坚忍,焦灼的目光却平缓了许多。
他站起身,拍拍你外公的肩膀:“老弟,找个好人结婚吧。别的事交给我。”
“师父,您想干吗?!”
“不干吗,今晚先去睡个好觉。”
第二天外公一上班就听说,昨夜,那个顽固的家伙终于开口了。外公顿觉不妙,忙去找他师父。老路已被停职。上级的好意,让你外公去拘捕路队。师父仍然坐在那个天井里,据说自审问结束后他就没动过地方。见你外公来了,他伸出双手。外公不忍,流泪道:“师父,您的良心是完整的,可我算什么?”师父说:“老弟,甭瞎想。要是不给我判了,咱这事就还算不上完整……”面对路队及我外公的审问,嫌犯表现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老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多处暗示了老路的选择,请举两例说明。
老路心目中的“完整”含义是什么?小说的结局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马王堆帛画的主题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
E.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说法笼统而且没有证据。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
B.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
C.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纵观全文,作者在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用了哪些证据?请分点概括。
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水丘脊梁
①一进七月,芦溪河便瘦得筋骨突现了,粗粗的河石,裸露在炎炎的烈日下,发出刺眼的亮光,石头上,还隐约升腾起一股袅娜的热烟。石隙间,有一脉细细的流水,被太阳烧得温热温热,艰涩地向前爬着。父亲站在河畔的田塍上,抬眼望望吐火的天,又低头看看恹恹的禾苗,长叹一声说,这狗日的天气——又要守水了!
②村庄里有百十亩水田,全靠了芦溪河的那脉细流浇灌;村庄里有百十口人齿,全指望着这百十亩水田度日。在这干旱的季节,水,自然便成了村人无可相让的财富,尽管,他们平日称兄道弟、和睦相处。
③父亲费尽了周折,终于将河水导引到了自家的田里。那脉细细的宝物,缓缓地,走走停停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田地。父亲蹲在进水闸前,静静地看,看河水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看着看着,他一派肃穆的脸庞,终于像河水滋润过的禾苗一样,慢慢就浮起了一丝淡淡的生气。水真是个好东西哦。父亲自言自语地说。
④我赤着双脚,在滚烫的芦溪河中找龙虾,找到太阳落山了,还是没逮着几个。
⑤烦躁起来。我央父亲,回去吧,娘在等我们吃晚饭呢。父亲看都没看我,望着他的禾苗说,你去吃吧。吃了给我送点来。告诉你娘,今夜我要守水。
⑥当我提着一竹篮粗茶淡饭赶到田头时,满天的星子已开始朝我挤眉弄眼了。父亲接过碗筷,三五下就剿灭个精光。借着星子的微光,我发现父亲的手上还有黝黑的泥巴。
⑦我自告奋勇要留下来守水。父亲起初不允,后来就同意了,他说,也罢,你守上半夜,我守下半夜。记住,任何人要水都不要肯,你想睡了就叫醒我。说着他就在田埂边的草地里躺了下来,惊得几只青蛙呱呱死叫。
⑧我端坐到父亲坐过的水闸前,心里竟有了一丝神圣的感觉。我长大啦,我能替父亲担当如此重大的使命啦。夜风热热的,我心里也热热的。
⑨田野上一片寂静,青蛙也懒得叫,远处有几只萤火虫,在高高低低地飞,像鬼火在跳舞。
⑩慢慢地,我的眼皮就涩了起来,不知不觉地便倒在水闸旁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人在吵架。睁开眼,原来是父亲和六叔,还有一个人,是房家屯的,面熟,不知叫什么。六叔说,再怎么样,你也得分一半给我,好歹我们是堂兄弟。房家屯的说,你都灌大半夜了,轮都轮到我们下面的了。父亲坚决地说:不成,水这么小,你看我才灌了多少?再说,先上后下是自古的道理,你都不懂?房家屯的说,等你灌满,我们下游的只怕都干死了,你想叫我明年呷西北风?看到他们愈吵愈凶,我担心打起来父亲会吃亏,忙跳进水渠坐到闸栏上。六叔他们于是没办法了,只好骂骂咧咧地离去。父亲叫我继续睡,并把他的衬衣盖到我的身上,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动作很温存。
⑾太阳辣辣地晒到我的屁股上时,我终于醒了。一骨碌爬起,只见父亲蹲在田埂上,神情沮丧,再看看我们的田地,只剩一片干干的湿泥,没有一滴水。水呢?父亲说,八成是房家屯那狗日的昨晚趁我睡着时偷去了。我的血脉便贲张起来,因为那水里不单含有父亲的心血,也有我一夜的苦守。我决定去报复他。父亲喝住我,说,算了,大家都是为了弄口饭吃。我说,那我们的禾田怎么办?今晚继续守。父亲淡淡地说。
(选自《散文月刊》,有删改)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4段写“我”捉龙虾,好像与“守水”没有关系,能否删掉,为什么?
文章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进行简要赏析。
文章结尾处写父亲喝斥“我”不让“我”去报复,为什么?请探究其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