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题。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春雨潇潇,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奢华。眼见得麦子抽穗,由绿而黄,然后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③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麦子在轰隆的机器声里完成了生命。这块地的庄稼也会接茬长,没有间断。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张开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的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会听从这咒语的召唤。
④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⑤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天真,纯洁。
⑥这块地每年的庄稼,如果用经济的眼光去看,价值不会太高。虽然它装点了一块地,但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⑦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的地界而急剧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⑧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原来村庄具有的纯净无瑕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失序和放荡的味道。玉米秸秆成为这块地最后的记忆,此后这里只有丛立的高楼。一切大地拥有的丰富韵味都逐渐消失,只有单调的尘世喧嚣盈耳。没有建筑的地方,是野草的乐园。庄稼依靠人力与野草争锋,庄稼没有败过。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⑨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的本性就消泯了。
⑩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庄稼的地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文中“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本性”的含义是什么?(10字内)
文章题为“一块地的怀念”,这块地带给了作者哪些怀念,请分条概括。
试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第6节在文中的作用。
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这句话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一世纪最令人觉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形态的改变,将是“文学”与“电动玩具”(“互动媒体”),以及“脑波阅读”科技的结合。
“互动媒体”与文学结合之后,使作品的开放性获得空前的延展。也就是说,作品情节不再只是单线的发展,而会变成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另外,“模拟现实”的技术也将使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产生新的形态:读者将不再只是在“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脑波阅读”的科技则会使作家对“有意识”以外的领域产生高度兴趣。作家除了用“有意识”写作之外,还会从梦、记忆等“有意识”以外的意识活动中汲取灵感。科技若发展到能把这些精神状态(脑波)直接显像的时候,作品中“有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将会展现出一种目前无法想象的奇诡风格。而作家对“自动写作”的借重,也是可以预期的。
二十一世纪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将可以使人足不出户而不虞匮乏,而“模拟现实”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将使人更加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的疏离。另一方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则会强制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使人与他人的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泯灭。于是,在疏离与丧失自我的双重压力之下,人类既会产生对外接触的强烈渴望,也会不时想要逃离人群。因此,文学作品开放性的另一个意义将是,读者不但可以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还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从未谋面的读者们能相约同时“进入”作品,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而产生恍如真实的来往。于是,文学作品遂同时既是“接触”的媒介,也是“逃遁”的管道。
高科技中介之下的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将使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疏远。因此,对自然的乡愁在文学作品中会再度成为重要的母题。其结果是,与神秘主义有关的文学与文化活动也会加速发展,并且与科幻文类形成某种辩证关系。下列有关“互动媒体”和“脑波阅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动媒体”和文学结合后,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将改变,作品不再以固定形态存在。 |
B.“互动媒体”与文学结合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将改变,读者将直接处在文学作品的世界中。 |
C.“脑波阅读”可以把梦、记忆等“潜意识”直接显像出来,作家借助这种科技,可以进行“自动写作”。 |
D.“脑波阅读”使“自动写作”成为可能,从而使作品在“有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织中,展现出一种奇诡的风格。 |
下列对二十一世纪文学形态改变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情节不再具有确定性,它可以随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
B.作家创作方式发生变化,既进行“有意识”写作,又进行“自动写作”。 |
C.读者欣赏作品的方式将由“读”或“看”变成在生活中与其他人一起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满足与别人交往的愿望。 |
D.依恋自然、赞美自然将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疏远而又一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母题。 |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是因为高科技使人与人的关系疏离。 |
B.人与他人的界线走向泯灭,这使得人类对外接触的渴望更加强烈。 |
C.“文学”与“互动媒体”,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结合后,读者就能参与作品的创作。 |
D.二十一世纪文学将以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科幻文学风格为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学潮流。六朝书法家多为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经战火兵祸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金戈铁马的尚武精神熏陶熔铸了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书法家本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耀目,佛像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颖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书二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所论?……见与不见,一也。”这种以其标新立异惊世骇俗令人茅塞顿开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唐人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家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法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法家多与关陇健儿有联系。 |
B.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法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法家推崇雄峻坚实的美。 |
C.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
D.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
下列对“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的审美思想出现对柔糜香软醉生梦死的南朝之风的扬弃,转而崇尚雄峻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的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南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其风韵和美的传统之路。
C.初唐的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威武强健。
D.初唐的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生活是影响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影响其不同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
B.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审美思潮的一种体现。 |
C.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振醒沉闷,开启审美思想新的一页的意义。 |
D.唐人为了求得自身发展,不惜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彻底否定六朝审美范式,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脑思维会漫游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白日梦似乎是大脑的默认装置,而且有特定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此项功能。
研究人员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当人们有具体的工作要做时,他们会集中精力处理这项工作,但是一旦闲下来,其他的大脑区域则会忙活起来。
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心理学家马莉娅•马松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人们手头没有事情做,有些大脑区域似乎总是活跃的。”
当马松询问人们这段空闲时间在想什么时,人们的答案很明确。
她说:“他们在做白日梦。但我发现,在其中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不是在不着边际地幻想,而是在想今天接下来的时间要做什么。”
马松的研究小组给这种情形起名叫思维漫游。关于人们在没有思考具体问题或从事具体活动时大脑在干什么这个问题,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看法不一。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时候大脑并不是一片空白。
马松的小组进行了一项试验,利用比较新的机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思维活动,对大脑进行实时成像,显示哪片区域在何时是活跃的。
马松的研究小组召集了19名自愿者,在他们完成不同任务时进行脑部扫描。当自愿者坐在那里等候下达一项任务时,研究者也同样对其大脑进行了扫描。
她研究显示:“当不需要专注于一项任务时,思维通常会四处漫游,随意地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这时候的活跃区域包括大脑前端的额上叶、侧面的脑岛和后端的颞叶。
马松不确定为何会出现这些脑部活动,但她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大脑必须一直有事可做,这样它才能保证当需要迅速思考或快速做出反应时,它总是处于活跃状态。”
研究者写道:“另一种可能性是这种信马由缰的思维漫游帮助人们把自己以前、现在和将来的体验连贯起来。”
马松说:“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困于此时此地,也许我们正陷入堵车动弹不得,但却可以神游天上。”
他们总结说:“尽管思维在漫游时冒出的想法有时候对现实有用,但这些例子不能证明思维因为能产生有实用性的想法才漫游的。相反,思维会漫游也许只是因为它能漫游罢了。”下列有关大脑思维漫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大脑不再专注于某项工作时,其他大脑区域就会忙活起来的生理现象。 |
B.是大脑在无事可做时思维由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的随意流动。 |
C.是大脑在没有思考具体问题也没有从事具体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思维现象。 |
D.是大脑维持活跃状态以保证迅速思考或迅速反应的一种方法。 |
关于大脑为什么会漫游,下列说法不符合研究者的推测的一项是()
A.用一直有事做来保证迅速思考或快速反应时需要的活跃状态。 |
B.帮助人们把原本不同时间地点的零散的体验连贯起来。 |
C.使人们不会受困于某时某地,因为形体受拘却可以神游天外。 |
D.思维会漫游没有什么理由,也许只是因为它能漫游罢了。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人们在无事可做时大脑在干什么这个问题,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虽然看法不一,但都认为大脑思维会漫游。 |
B.研究者认为有特定的大脑区域专门负责思维漫游,它们是大脑前端的额上叶、侧面的脑岛和后端的颞叶。 |
C.研究者对自愿者在完成不同任务时和坐在那里等候下达下一项任务时的大脑都进行了扫描,发现结果是一样的。 |
D.研究者认为,思维漫游虽然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但也不能由此推断大脑是为了能产生有实用性的想法才漫游的。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 |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
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说明。 |
3. |
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 |
4. |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文中的清明节
张巨龄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所以,史上早就有“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的说法。宋元之交的吴澄在他所编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同样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只是清明的一项并非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史料记载,踏青之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兴起了。
以苏州西山水月寺的题诗和“无碍泉”而闻名的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清明时节了,看那拱破松软的泥土刚长出的嫩草,就不禁使人想到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着春雨绽放的鲜花,仿佛正等待着勤劳酿蜜的蜂儿来吸吮呢。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据说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家家都要“乞新火”。所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诗歌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这里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玩耍的事。“蹴鞠”,就是踢皮球。汉代刘向在他的《新序》一书中曾有所谓“寒食塌青蹴鞠”的记载,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阳春三月,鸟语花香,深闺中的女孩子忍不住走出闺门,来到自家的院子里荡起秋千。这也是一幅清明艳丽生动活泼的图景啊。
在中国,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请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的清明节所写的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清明节,重访党的一大会址,董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清明节车过嘉兴烟雨楼》诗篇。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这深沉缅怀的情感,难道不使我们想起那嘉兴湖畔星星之火的小船而感慨万端吗?(选自2008年4月3日的《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两项?()()
A.清明节在中国的传统中一直都只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 |
B.从古人有关清明活动的诗文中,我们知道清明节还是一个劝人们抓紧时间耕种田地的重要日子。 |
C.“蹴鞠” 嬉戏其实就是我国足球运动的最早形式,所以我国的足球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
D.“祭扫”只是清明节的一项非主流的活动,并不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 |
E.本文作者列举众多写清明节的诗文表明不同时代的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不一样,新时代的我们在继承过去的传统的基础上,也为清明节增添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内涵。根据文中内容,下列有关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
B.清明寒食两节前后相连,所以古人常将两节放在一起过,清明这一天要禁动烟火,要等到清明过后才能生火。 |
C.因为清明节一般是在农历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天气清和明朗的时候,在这时出外踏青、折柳欣赏春光自然就成为古今人们喜欢的活动。 |
D.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缅怀先烈已经成为现在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