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所加试剂 (或操作、图示)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恰好完全 反应 |
B |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3+ |
加入NaOH溶液 |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该溶液中含有Fe3+ |
C |
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KCl |
加入过量AgNO3溶液,过滤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反应前在瓶中放有少量水) |
![]() |
完全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
下列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书写都正确的是( )
A. |
锌Zn |
B. |
硅SI |
C. |
氯cl |
D. |
贡Hg |
201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
A. |
利用风力发电 |
B. |
增加绿化面积 |
C. |
节约用水用电 |
D. |
直接排放废气 |
FeCl 3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刷电路,反应原理为aFeCl 3+bCu═cCuCl 2+dX.向含溶质32.5g的FeCl 3溶液中慢慢加入一定量的Cu粉,反应过程中FeCl 3、CuCl 2的质量随Cu粉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X为FeCl 2 |
B. |
化学计量数c=1 |
C. |
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1:2 |
D. |
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25.4g |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证明CO 2水溶液呈酸性 |
B. |
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 |
C. |
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
D. |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氢气 |
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所用试剂 |
主要实验操作 |
|
A |
MnO 2(KCl) |
H 2O |
溶解、过滤 |
B |
NaCl (MgSO 4) |
NaOH |
溶解、过滤、蒸发 |
C |
SO 2(CO) |
盐酸 |
溶解、蒸发结晶 |
D |
NH 3(H 2O) |
浓H 2SO 4 |
洗气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