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让资源的配臵与价格的涨跌和供求的变化联系起来,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的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材料二:钢铁冶炼是某省的支柱产业,但钢铁又是污染大户,其污染造成的雾霾天 气给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当地政府下定决心解决这一问题,压缩淘汰产能6000万吨,依法关停污染特别严重又整改无效的企业100多个,这将涉及就业人员数百万人,影响GDP上千亿,但当地政府仍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通过结构转型,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各种方式解决再就业问题,真正实现让人民满意的效果。
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当地政府的行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制定大气污染防止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省举办,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最新成果。让我们走进“十艺节”,领略文化的魅力。
材料一“十艺节”中,吕剧《一个钱包》感人肺腑,好评如潮。该剧根据山东省道德模范、文登市环卫工人李玉坤爱心助学的事迹改编而成。十几年来,李玉坤几乎将自己微薄收入连同捡破烂的所得全部捐助贫困学生,默默奉献。她用朴实的行动阐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诉说着新时期的价值观。她的爱心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
(1)运用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李玉坤的感人事迹对青年学生有什么启示。
材料二 2013年10月29日,淄博被命名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该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重点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精神文化产品成果丰硕;以“创意淄博”建设为主题,组织举办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创意大赛暨创意周等大型活动;深化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力争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发展成为淄博市的支柱产业。
(2)结合材料分析,淄博市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材料三“十艺节”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努力做好文化惠民:组委会将比赛和展演分散到全省17市,送戏进社区、村镇;劳动模范、低收入家庭等群体可免票观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十艺节”坚持文化惠民的哲学依据。
2013年,“雾霾”天气困扰着中国,各方努力,共同致力于大气污染防治。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环境税,也称生态税、绿色税,主要是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而课征的税种,征税对象一般为企业。国家通过征收环境税,力图达到遏止污染的目的,2013年下半年方案已上报国务院,环境税的征收已经进入“快车道”。
(1)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的相关知识,请完成下列图示内容(答题卡上),形成该政策的影响路径,并说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该政策给予我们的经济学启示。
材料二 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问题主要体现在:环保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环保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建设项目由政府拨款建设,政府补贴营运;产业政策亟待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在国际规则和人才的储备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国际环保市场的发展需要。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提出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建议。
材料三 大气污染的治理,生活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要大力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提升公民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使环境道德意识深入人心,并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3)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材料一2007年一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指标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财政收入 |
5.13万亿 |
6.13万亿 |
6.84万亿 |
8.31万亿 |
10.37万亿 |
11.72万亿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3786元 |
15781元 |
17175元 |
19109元 |
21810元 |
24565元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4140元 |
4761元 |
5153元 |
5919元 |
6977元 |
7917元 |
(1)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材料二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请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三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3)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材料一: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阐释我们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3)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对个人消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