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命运的一分》,回答下列问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儿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11)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12)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儿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儿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小男孩的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泊在岸边的小船。
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
老人正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
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的立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挫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在蹙一起。忽然,他把衣服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A
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头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的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孩子好象没有听见。
B
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的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一分钱也不要。”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 ( 甲 ) ,黄黄的书包真 ( 乙 ) 。
C
终于到了对岸,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 丙 ) 。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行长长的水线, (丁) 。
D
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有趣的是,以后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好一个倔强的少年!”文中体现少年“倔强”表现的语句是:
文中有三个人物:“我”,“渡河少年”和“撑船老人”,从全文看,本文的主人公是 ,线索人物是 ,在情节的发展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3分)
从下面提供的四句中,为文中甲、乙、丙、丁处各选择一句恰当的比喻句(横线上填写字母)
甲 ;乙 ;丙 ;丁 。
a、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 b、像花瓣中的花芯
c、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d、 活像五彩的花瓣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两句应放在文中A、B、C、D的哪一处? 答:()处。
“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既然撑船老人并没有教过他游泳,为什么他要称撑船老人为“启蒙教练”并且还要“感谢他”?
联系上下文分析,渡河少年成为游泳健将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②她从巴颜喀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③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荚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4分)
文中加点的词“相传”和“之一”用语准确有分寸,请简要说明。(6分)
阅读《母爱是一根穿针线》,回答问题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它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曰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他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拍板,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它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亲的针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的“孔”,可他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针起钮扣来,像是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一句中加点字“骄傲”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是_____________词。(感情色彩)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这句用“嘀嘀嗒嗒声”来衬托屋里的安静,我们平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一种单调而细小的声音传入你的耳中,你就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宁静。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这段话中连用几个“再次”并且将穿针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写儿子“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为什么不写他扭过头去看见母亲?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反反复复也未能将线穿进针眼里,儿子只一句“妈,我来帮你”,母亲就完成了这一工作,并且“笑纹如花”,这是为什么?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⑴在气象学上,台风和闪电都属于灾害性天气系统。世界上每年因受台风影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十分严重。闪电(雷暴)对人类的威胁,也能使人“谈雷色变”。2002年夏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场大雷雨,一个炸雷就夺走了8条人命!
⑵在我国每年的5~10月是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袭击的高频季节:这一时期,内陆地区雷电也较多发。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特别是雷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会怎样呢?
⑶科学家说,如果没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世界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而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存在,却能为人类提供(输送)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中等大小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总降水量的25%以上。
⑷在炎热的季节,台风暴雨的降临,可以迅速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⑸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⑹假如没有台风,地球能量将失去热平衡。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地球全凭这种能量保持着热的平衡。
⑺科学家说,如果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加时,大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是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且清新宜人。
⑻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小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舍有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闪电时,电流高速10万安培,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氨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稀硝酸,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因雷雨而“合成”的氮肥就有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氮肥,相当于5万个小化肥厂的产量总和。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闪电对人类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⑻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说其作用。
作者为什么认为“如果没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世界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
在生活中你看到了有些事物的“另一面”(事物本身好或坏相对的一面)了吗?试举例说明。
亲密有间
①人与人之间距离太大,就是隔膜、障碍;距离太小,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车与车太近,准出车祸;人与人太近,准出矛盾。适当的距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有了距离的友谊,才有可能长久。
②出门旅游在景点留影时,大多数人会以门匾作为背景,并千方百计地突出其特点,这是要把距离拉近,表明自己和那个景点间的关联。假如这个景点就在自己家门口,我们反而会忽略门匾,忽略特点突出的那一部分,这是要把距离推远,太熟悉了,审美的角度就要变换一下。照相如此,人际关系也是如此。适当的距离,是心灵需要的氧气,氧气没有了,心灵就会窒息。
③人与人之间,如果还没有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便是一条射线,前面的路地久天长;一旦亲密无间了,就成了一条线段,交情就要进入倒计时了。英国政治家、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为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尽,没有给友谊留下必需的空间。
④两个人犹如两条铁轨,相互平行才能走远。心扉完全敞开,容易伤风着凉。将内心的隐秘昭示于恶人,会成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于善人,会成为对方精神上的负担,因为他需要为你恪尽守口如瓶的责任。
⑤俗话说,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近了刺人,太远了又觉得孤独和寒冷。古人曰:“与朋友交,敬而远之。”敬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语“过近无君子”“距离产生美”,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
⑥朋友之间以诚相待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无保留,没有一点隐私。换句话说,亲密有间才是友谊的氧气。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第三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你同意文中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交友的看法。
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两句关于交友方面的名言、诗句或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