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自然之歌(节选)
陈世旭
①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②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③森林有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⑤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⑥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⑦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从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恋眷的仅仅是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⑧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⑨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⑩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11)头上树桠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12)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13)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作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
(14)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融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而心,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改)
(1)阅读⑤⑥两段,说说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⑦段却详细描述了化工森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又给你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
成语:
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
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语段从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的思想感情。
⑴处的破折号表示,⑵处的标点符号为
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
“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部分。

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
(我)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