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1)在本节诗中,作者排列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回:回荡,摆动
(1)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此句深刻内涵的理解。
(3)仔细阅读这首诗,说说诗人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