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很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像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⑥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11)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12)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文/曹文轩,有删改)联系全文看,“文字屋”具体指什么?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1)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显著特色,请就其中一个地方举例分析。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心的文字屋明丽典雅,晶莹剔透,闪耀着爱与美的光辉;沈从文的文字屋,古朴厚实,如诗如画,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②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
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
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③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负电的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则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 000~2 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
④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
⑤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⑥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群众的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
⑦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摘自《气象知识》)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 |
B.在今天,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民间看天经验,仍然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 |
C.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行为大致有五种。 |
D.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
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 | B.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 |
C.作引用分类别摹状貌 | D.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划线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
B.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
C.本文引用了许多谚语进行说明,所以本文属于生动说明文。 |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
下列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感觉不到10赫左右的次声波,但次声波总被一些动物感知。 |
B.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同。 |
C.第⑤段中划线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
D.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①南风暖融融地吹拂着。
②田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了,黄灿灿的夺人眼球;而荞麦宛若羞涩的少女,低着腼腆着脸,有些不知所措地站立着。此刻午后的暖阳照向大地,舒适得令人慵困。一条碎石路闪着石子特有的光泽延伸向远方。
③这是1937年的春天。
④路旁站着一对男女,他们牵着手,彼此默默无语。目光流转之处,一片春暖花开。
⑤四周静得出奇。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大朵大朵的云,像极了酣睡的婴孩。南风依旧拂过野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却是极微小的。
⑥已然是春天的时节了,无名的碎花开了一地,那儿一簇紫色的,这儿一簇白色的,有着莫名芬芳的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⑦女孩微微踮起了脚尖。
⑧她伏在男孩结实的肩上,瘦弱的肩一起一伏。男孩的模样十分坚毅却又柔情似水。
⑨静静的河水淌过春天的臂弯,揽起几许冬日残余的冰寒;几只早已脱了漆的旧木船泊在河岸边。清清的水招摇着油油的水草,在金色的柔波里,穿行过黑黑的鱼儿,一圈一圈的水泡浮上水面。
⑩女孩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却又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哭泣。
⑾又是一阵轻柔的风,吹得花香四溢,大地的气息中却夹杂着战火的硝烟味儿。
⑿女孩紧紧地抱住了男孩。
⒀男孩身旁的一个布包上扎着一个小小的蝴蝶结,那粉红的颜色显然是女孩精心挑选的。
……
⒁眼前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模糊得只剩下一双相拥在一起的人儿。
⒂“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春天。春天呀,到处是花儿草儿的香味儿……”祖母的嗓音如流水一般和缓,在轻诉着一段往事,“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年,你的祖父参了军……”祖母的声音变得有些伤感,“这一等便是五年。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那一块花地走走,闻闻,听听,想想,念念……第五年的春天,他便回来了,我认得那黝黑的脸庞和怀里的小怀表……”
⒃午后的暖意在祖母的脸庞上荡漾开来,崭新的相册悄悄地翻过一页。
⒄“那会儿在农村,却还是小伙子小姑娘呢,像你这样的年纪吧。饥馑的年代里,我们在春天一起去挖野菜,蕨菜、马齿苋……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
⒅祖母的眼里闪现出柔和的光芒。
⒆最后一页的相册上,两人的笑意定格,却还是春天,只是时光褪去了青春的色彩,彼此在内心深处的相守温暖了岁月。
⒇“你们在说什么呢?我也听听。”祖父爽朗的声音从阳台传来,带着微微的笑意。
午后的阳光偏了一个角度,泛黄的墙壁上,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
摘自《读者》2012年第21期读完全文,我们被这“藏在岁月里的温暖”深深感动了,请简要列出感动你的因素。
写出第17段“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一句中“春光”的词性及在文中的含义。
第18段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说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低姿态进入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2分)
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第⑥段划曲线的一段话给你的启示。
(二)心中的芦苇
张弛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柯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选自《时文选粹》)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
第④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
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可见思想对于人的重要,你了解的类似的名言还有哪些? 请写出一句。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趵突泉的欣赏
老舍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②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地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③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足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④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直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的还更有趣。
⑤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⑥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划线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一段话:“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水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三个“冒”字,两个“永不”,一个“只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下列句中划线动词的作用。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写得非常美,我们能从中吸收些什么呢?请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