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β不饱和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反应①是合成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常见的方法。
反应①: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1mol化合物Ⅰ最多能与 molH2发生加成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①属于加成反应 |
| B.化合物Ⅰ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 |
| C.化合物Ⅰ能与NaHCO3反应 |
| D.化合物Ⅲ与Br2既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发生加成反应 |
(3)化合物Ⅳ可以通过化合物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子内的酯化得到;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必要的条件) ,化合物Ⅴ是化合物Ⅳ的同分异构体,也是具有两个六元环的酯。化合物Ⅴ的结构简式为 。
(4)
也能与化合物Ⅱ发生类似反应①的反应,除CH3COOH外,另一种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在工业上化合物Ⅱ可以通过CH3CHO制备,请仅以乙烯为有机物原料两步合成CH3CHO,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注明必要的条件)
① ;② 。
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
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溶液,并测量收集
气体所需的时间,实验记录如下:
| 实验序号 |
溶液浓度 |
溶液温度 |
催化剂 |
所用时间 |
| ① |
5% |
20℃ |
2滴![]() |
![]() |
| ② |
5% |
40℃ |
2滴![]() |
![]() |
| ③ |
10% |
20℃ |
2滴![]() |
![]() |
| ④ |
5% |
20℃ |
不使用 |
![]() |
请回答: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实验①②是研究__________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实验测得
,原因是__________。
(4)实验①④的测定过程如下图,曲线a对应的实验序号是__________(填“①”或“④”)。
聚合物
的合成路线如下:
(1)在合成
的反应路线中:
①生成A的反应类型是。
②由B生成
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聚合物
的结构简式是。
(2)
的结构简式是。
(3)①D的名称是。
②写出生成
的化学方程式。
(4)在合成
的反应路线中:
①H的分子式是
,写出
的化学方程式。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与H互为同系物
b. H的同分异构体中存在芳香烃
c. N分子中可能存在碳碳双键
d. H→N的反应原子利用率是100%
工业上常用天然气作为制备
的原料。已知:
①



②



③



(1)
与
反应生成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向V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与
,在不同压强下合成甲醇。
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压强
(填“<”、“>”或“=”)
②在
、
压强时,平衡常数为(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3)下图是甲醇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结构示意图,
电极通入的
为,电极反应式是。
若用该电池电解
溶液,当得到
铜时,参加反应的气体
的体积应为
(标准状况)。
某同学用工业硫酸铜(含硫酸亚铁等杂质)制备纯净的
。
I.取工业硫酸铜固体,用稀硫酸溶解,过滤。
II.向滤液中滴加
溶液,稍加热。
III.向II的溶液中加入
粉末至
为
。
IV.加热煮沸,过滤,滤液用稀硫酸酸化至
。
V.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晶体。
已知部分阳离子生成氢氧化物的
如下表:
| 物质 |
![]() |
![]() |
![]() |
开始沉淀![]() |
2.7 |
7.6 |
4.7 |
完全沉淀![]() |
3.7 |
9.6 |
6.7 |
(1)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II中将
氧化为
的目的是。
(3)用
(铁氰化钾)验证II中
是否转化完全的现象是。
(4)I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IV中“滤液用稀硫酸酸化”的原因。
用
分别滴定
和
,滴定过程中
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滴定盐酸的
变化曲线为(填“图1”或“图2”),判断的理由是
。
(2)滴定
溶液的过程中,
①当滴加
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②当
时,溶液
7(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