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罗兰)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④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⑤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⑨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⑩“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第⑧段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共同点?(景色至少找出四个)
最能概括全文中心,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是第几自然段?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至少两句)
临窗看柳
①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②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梢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③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④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枝,用心去体会,你会明白许多的。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首段的“窗外”和结尾一段的“窗外”含义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写的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写作手法。
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
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吗?你是如何看的?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学会感谢
你去过印第安原始部落吗?
如果去过,你会发现,那里的原始人有种习惯:喜欢感谢万事万物。他们感谢太阳——他们心中的神——给他们送来光明。他们感谢大地生长草木。他们感谢牛羊给他们奶……甚至临死时,他们还感谢:感谢神带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
有些现代人变“聪明”了,他们认为不必这样时时感谢:太阳发光,土地生长植物,天下雨,这是自然规律,不必感谢。工人制造日用品,农民生产粮食,教师教我知识,医生为我治病,我都出了钱,也不用感谢。
我见过一个最“聪明”的人,他完全不知感谢为何物。他也常常会求助于朋友,他也会在口里说谢谢,但在背后,他却得意地说:“我有办法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他说没什么可感谢他们的,他们帮我也有他们的目的。他认为自己很会社交。
另一个人仿佛很傻,他习惯让自己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哪怕是一点点,让自己时时有感激的心情,他说这是他的社交方法——他叫歌德。
究竟谁是真正的社交高手?我们只要看效果。原始部落的印第安人虽然物质享受远不能和现代人相比,但是人际关系很好,生活很满足。“聪明”的现代人却感到人与人关系疏远、人情冷漠。歌德是公认的社交大师。而那个“聪明”人却无奈地发现他周围的人“都是些小人”。
社交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不懂得感谢的人对人是冷漠的,不论他有多少技巧,人们都会疏远他。懂得感谢的人则不同:由于有感谢,在他们眼里的,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善良美好,他们对人有更多的爱,他们愿意关心别人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别人当然会喜欢。
不懂感谢的那些现代人错了。错在他们把自然当成一个掠夺的对象。错在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待别人,于是别人也自然这样对待他,世界就因此变成了地狱。他们看不到:工人农民工作时,不仅仅在想着钱,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产品对别人有用。这种对别人的心意值得感谢。教师教课时,不仅在挣钱,他也对学生有一些关心、喜爱,对此应该感谢。医生治病时,更会有对病人的关心。对医生的劳动,我们应该付钱,而对他的关心,我们应该感谢。朋友帮助我时,也许会掺杂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帮助我,我就该感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我们学会感谢。
第一,我们可以每周一次,专门抽出一点时间来想想谁做过帮助自己、对自己有益的事,像歌德一样。
第二,我们可以在其他朋友处,谈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人,谈论他对自己的帮助,尽可能讲得细致。这比仅仅在心里感谢别人强,因为讲出来是一种行动,行动对我们情感的影响更大,讲出来会使你心里的感动增加。
第三,我们可以直接向对自己好的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人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超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这话绝对是真理,惟一的条件是被帮助者懂得感谢。表达感谢要具体,要讲出来对方的帮助对你有什么意义。
在感谢别人时,正确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感谢必须出自内心,必须诚恳。另一方面,感谢不能带有自卑、低三下四的样子。即使对方救了你的命也不要低三下四。否则,对方会轻视你,你也把对方推到了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的位置上了。友谊和爱的付出应该得到的回报是爱和感谢,而不是奉承,奉承是一种亵渎。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在开头记叙印第安原始部落的习惯有什么好处?
作者一开始就运用了两组对比事例,突出论证了
“不懂感谢的那些现代人错了”。请问:他们错在哪里?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惟一”不能去掉的理由是什么?
感谢别人时的正确态度是
你怎样理解“友谊和爱的付出应该得到的回报是爱和感谢,而不是奉承,奉承是一种亵渎”。请你引用名言来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文中“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一句中的“安慰”和“鼓励”两个词颠倒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什么?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其中的“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的一种心怀?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儿子的旋律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
“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
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予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跟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的心紧成一团。
“行吗?”父亲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着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了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这篇小小说中,父亲失去了__________,继而儿子又失去了___________。
第1l自然段中父亲为什么“彻夜来回踱步”?
儿子为什么“辗转反侧”?
第11自然段说“父亲老了”,这个“老”字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哪个场面最感人?为什么?
第26自然段里,儿子说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这句话一语双关,你认为包含哪两种意思?(提示:这句话既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父亲说的)
小说中父子两人面对着生活挫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一样吗?最终谁影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