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3.5)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

A.杜甫诗歌创作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B.杜诗中“忧国忧民”道德含义十分突出。
C.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最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D.杜诗中富于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写个性和性灵为主。
B.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C.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以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为时尚。
D.文士性格是由“忧国忧民”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用一句话概括表述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学创作是否要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其中的含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这是人类首次在深部地幔下面发现如此巨大的水体。这项发现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地
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加州大学的Jesse Lawrence一起研究得出的。他们两人一起分析了将近60万份的震波图(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震波的记录,是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装置收集起来)。他们注意到,在亚洲大陆下面地震波表现出了减弱的现象,而且速度也有减慢,Wysession说:“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大量的减弱和减慢的迹象可以预测那里存在着水。”
当海底的冰冷岩层沉入数千英里地下的地幔当中时,地下深处的高温会将岩石当中的水蒸发出来 Wysessiolf说:“那就是我们要在这里展示的,岩石当中的水随着海底岩层一起下沉而且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随着深度的加大,温度也开始上升,岩层开始变得不稳定,就失去了内含的水分。”然后水就开始上升进入叠加区域,那里变成了水饱和区,“但那里看上去仍然像是固体岩石,你只有把它放到实验室里才能找到其中的水。”.
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是固体岩石,一些海底岩石中的15%都是水。Wysession解释说:
“实际上水分子就存在于岩石的矿物结构中。当你把它加热的时候,它就会脱水,就如你用
火烧一块粘土一样,可以把里面的水全都去除。”
研究人员估计,在那些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只要有0.1%的岩层沉入地慢之中就可以产生出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着,这些水有着许多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为大陆板块的移
动扮演“润滑剂”的角色。
“看看我们的姊妹星,金星,”Wysession说,“在它的内部非常的热也非常的干,它没有板块构造,所有的水可能都已经被蒸发了,也没有板块,它的整个系统是被封锁的,就好像绿野仙踪里那个没有油而生锈的锡铁人一样。”(选文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这一发现的解说,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地球内部深处的扫描,科学家发现在东亚下面的地幔深部存在着一个非常巨
大的水体。•
B.由地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首次在地球内部深处发现的这个巨大水
体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
C.发现者是通过分析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装置所收集的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
将近60万份的震波记录得出结论的。
D.因为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所以根据地震波在亚洲大陆下面表现出的减弱现象预测出亚洲大陆深部存在着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内部深处的水是由地下的高温从沉人地幔的海底岩层中蒸发出来的。
B.水饱和区实际上是一个内部含有大量的水的看似为固体岩石的叠加区域。
C.运用加热的方法就可以将水从看上去像固体岩石的水饱和区中分离出来。
D.研究人员估计有0.1%的岩层沉人地幔就可产生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洲大陆下面的巨大水体使地震波减弱、速度减缓,这表明该地区地震的可能性比
其它区域要小。
B.地球内部深处存在着水饱和区且水量巨大,因此人类可以直接加以开采利用以解决目前淡水缺乏的问题。
C亚洲大陆内部深处的巨大水量是由太平洋区域内0.1%的海底冰冷固体岩层沉人
数千英里的地幔之中形成的。.
D.如果地球内部深处没有了巨大的水体,地球的整个系统就可能被封锁,从而变得如现在的金星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通过风、波浪和太阳等形式储存着充足的能源。现在,所有这些能源汇聚在一起组成“能源岛”——它像提取“黑金”的石油钻井平台那样提取可再生能源。这是工程师多米尼克•米凯利斯的设想。当他发现通过用泵抽吸海底冰冷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英文缩写OTEC)发展太缓慢时,便产生了这个想法。
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原理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热带海洋的浅海水温可以达到29摄氏度,而距它仅仅1公里深度的水流温度则要低得多。这种剧烈的温差被用来驱动涡轮,后者将带动发电机发电。专家估测,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在一天之中可以吸收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热量的太阳能。
米凯利斯正在设计的能源岛的中心是一个海洋热能转换系统,周围直径600米的平台上将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收集器。另外,整个能源岛周围还将安装水流涡轮机来收集海水流动产生的能量。米凯利斯称,一个六边形的能源岛可产生250兆瓦发电量,足够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如果将几个能源岛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小型能源岛群,甚至可以用作船舶停靠的小港口或者供游客休息的“绿色”宾馆。
米凯利斯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建造一座海洋热能转换工厂。他在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介绍说:“与其他海洋能源技术相比,这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持续性,它能够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这是因为海洋热能转换系统不依赖于太阳、风或者海洋,而是以受太阳照射的海面水流和深海水流的温度差为基础。系统从能源岛附近吸收温暖海水,用于蒸发液体——可以是海水本身或者氨水。该过程产生的蒸汽将驱动涡轮机产生电能。接着系统抽吸海平面以下的冰冷海水将蒸汽重新冷缩成液体,这个过程会使压强下降,有利于更多蒸汽通过涡轮机叶片,从而再次产生电能。能源岛产生的清洁能源通过海底管道运输到海岸。它还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氢,这些氢可以运送至海岸,以氢燃料电池的形式发电。
此外,利用蒸发—冷凝循环原理,能源岛还可以充当海水淡化工厂。米凯利斯推算,每生产1兆瓦时电量,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能产生100多万升的淡水。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对“能源岛”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专家设计的能从海水中提取再生能源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B.它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C.它是通过水泵交替从深海和海面抽吸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D.它是既有发电功能,又有淡化海水功能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洋聚集着充足的能源,这能源以风、波浪和太阳的形式储存。
B.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能源技术,有不少优越性,最大优点是可以每天连续发电。
C.能源岛有多种功能,既可用来发电,也可供人休闲。
D.这种海洋热能转换系统,是以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差为基础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家设计的海水热能转换能源岛,既能发电,又能产生淡水,将是理想的绿色环保工厂。
B.实践证明,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工作流程是科学严谨和富有成效的。
C.能产生250兆瓦发电量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的能源岛采用六边形,可见科学家认为它是比较理想的形状。
D.这种新的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离实际运用尚有不小的距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高福生
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帧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竞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道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写”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选自《光明观察》2007年9月7日)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B.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生课程中,已经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C.有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汉字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D.现在大学生全都对电脑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电脑来“救助”。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切莫忘了笔杆”的是( )

A.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
B.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
C.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D.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为什么会流泪?
曹国华
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那么,人为什么要流眼泪?流泪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
达尔文认为,流泪是某种进化的“遗迹”,与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竞争无关。达尔文分析道:哭泣时,眼睛周围的微血管会充血,同时小肌肉为保护眼睛而收缩,于是导致泪腺分泌眼泪。达尔文据此认为,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
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正是适者生存的结果。他举例说: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他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舍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另外他还发现,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那么,为什么灵长类动物中唯独人类会流泪呢?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海猿假说。认为在人类进化历史中,存在着一段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特殊的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记,留有解剖生理方面的痕迹。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狮等海洋兽类、海鸟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8期)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进化”是指人类在因哭泣所导致的眼睛周围的微血管充血时,小肌肉就会为缓解充血而收缩,这一功能通过生存竞争一代一代保留下来。
B.人类在哭泣时能流出眼泪,这与生存竞争没有关系;而小肌肉为保护眼睛收缩与生存竞争有关。
C.眼睛周围的小肌肉收缩之所以能保护眼睛,是因为它能导致泪腺分泌眼泪。
D.眼泪本身是进化的“副产品”,小肌肉收缩对人体是有益的,是进化的“主产品”。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简单行为,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动物。
B.达尔文与阿希莱•蒙塔戈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流眼泪对人体有没有益处,眼泪与生存竞争有没有关系。
C.威廉•佛莱的研究表明,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具有止痛作用。
D.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解释了人类流泪的起源、眼泪对人体的意义等问题,然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希莱.蒙塔戈认为,眼泪中所含的溶菌酶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据此可以推断,相对于有眼泪的哭泣,没有眼泪的干哭容易使鼻咽粘膜受到感染。
B.由于生活在陆地缺少盐分的补充,陆生灵长类动物为了避免体内盐分的浪费而不会流泪,这正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如果考古学界在将来能发现可靠的海猿化石,那么啥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将会被完全证实之。
D.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据此可以断定,人类真正的始祖是海猿,两不是类人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亡人逸事
孙犁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崔家的姑娘不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定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我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我们结婚四十年,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笑容
(有删改)
14.本文写了“亡人”的哪些“轶事”?这些“轶事”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
15.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亡人”什么样的情感?
16.文中的“亡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7.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天作之合”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