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注】 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对上述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 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 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12日上午已经开会,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张夏放坦言,此前《透明的胡萝卜》也在备选之列,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对这篇文章入选教材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很关注”,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但是,同时他也强调,语文教材的课文改变,需要由编委会确定,“魔幻现实主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加入莫言先生的作品,会考虑选择浅显一些的文章。”请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
根据上述消息,就“莫言作品编入中学教材”, 写一段新闻短评。
阅读下面四则新闻材料,在分析材料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自拟标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超级明星”与缤纷焰火齐飞,“高价大腕”共奢华舞美一色。2011年的跨年晚会,据统计,十几家卫视的“火拼”将烧掉不下2亿人民币。
(摘自《凤凰网》2011年01月04日,有删节)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基层文化工作者谷秀梅表示,一些贫困地区,拉赞助、贷款甚至摊派,也要办豪华晚会,这样劳民伤财的晚会,早就交了味道。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5日,有删节)
我国还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很靠后。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4日,有删节)
即将于10月在山东省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第一个国家级艺术盛会。但在今年的艺术节开幕式上,观众将不会看到以往常见的明星大腕云集、舞台布景奢华的景象,呈现给观众的将是仅16分钟的开场仪式和一部山东创作的重点剧目。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5日,有删节)
题目
阅读下面四则新闻材料,在分析材料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自拟标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超级明星”与缤纷焰火齐飞,“高价大腕”共奢华舞美一色。2011年的跨年晚会,据统计,十几家卫视的“火拼”将烧掉不下2亿人民币。
(摘自《凤凰网》2011年01月04日,有删节)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基层文化工作者谷秀梅表示,一些贫困地区,拉赞助、贷款甚至摊牌,也要办豪华晚会,这样劳民伤财的晚会,早就变了味道。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5日,有删节)
我国还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很靠后。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4日,有删节)
即将于十月在山东省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第一个国家级艺术盛会。但在今年的艺术节开幕式上,观众将不会看到以往常见的明星大腕云集、舞台布景奢华的景象,呈现给观众的将是仅16分钟的开场仪式和一部山东创作的重点剧目。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5日,有删节)标题
新闻短评。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①,故退之。” (《论语》)
【注】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2)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⑶兼人:好勇过人。
【乙】
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提出了“惩戒”教育观,认为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甲文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请分析。(6分)
对甲、乙两段文字提出的教育观,你更赞同哪一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6分)
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请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80字。)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她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