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军 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雕塑家的父亲是29军的军官,他把喜峰口战役的动人故事告诉了雕塑家。 |
B.“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渴望军长能身先士卒,一同出战的迫切心情。 |
C.文中的第三段对宋元哲将军的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复杂情感,既有对士兵为国赴难大义凛然的自豪;又有对年轻生命生死难料的无比痛惜。 |
D.“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舍小家而为大家,有血有肉,深明大义。 |
E.本文通过雕塑家的口述,再现了当年抗日战场上的悲壮故事,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小说以“军刀”为题有何用意?
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方舟子
①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医生只热衷于背熟经典著作的论断,很少有人觉得还有去解剖尸体对人体器官做实际观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愚昧观念,不敢真对尸体动刀子。
②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医生显然是可以对尸体做解剖的,因为《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说法,以及《难经》对一些人体器官的形态、尺寸和重量都有具体的描述,虽不甚准确,但显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对尸体做过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线路遍布全身,即血管和神经干,为何中医经典著作对此没有任何描述?其实有的,只不过它用的是别的名称——经络。
③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
④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
⑤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
⑥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但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的,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
⑦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
⑧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那样,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
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第③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⑵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李丹崖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至少能错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我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写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声响起,接力开始了,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去。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只要用心了,写多少都可以。
这一次,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老师看——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辛给她们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六岁那年,她的父帝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她是一棵孤单的小草,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不仅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下的第一排的位置,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
后来,她考上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堂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教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评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6期)小说的第一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文学创作中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试赏析本文标题“草是风的一面旗帜”的妙处。
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其实应该是“静蕾老师”,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真与假的相互制约
孙绍振
艺术的真实,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真,它不是绝对的不掺一点“假”,相反,只有在假定形式中,真实性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生活不经过一番改造是不能成为艺术形象的。创作劳动主要就集中在改造这一点上。白石老人画虾,不止一次地减少了腹下节足的数量,米开朗琪罗放在梅提契的墓上的青年男子的雕像超比例地延长了弯曲的腰身和手臂,二者不但没有导致虚假,反而达到更高的真实。白石老人关于绘画艺术有过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俄国伟大画家苏里柯夫学素描时,他的老师契斯恰可夫对他说:“要尽可能地接近实物,可是绝不能一模一样,因为要一模一样,结果反而弄得不像。”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奇妙,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却要敢使艺术不像生活。艺术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建国初期,有个地方剧团片面地迷恋于生活区的逼真,在演《牛郎织女》时,让真牛上台,结果那牛并不能理解牛郎的激动心情,弄得牛郎不能专心向织女殷勤,一直处在提心吊胆的尴尬状态。这时,真牛却留下一堆粪便,扬长而去。这种真牛反而不如一条没有实用价值的牛鞭子(装饰着彩色流苏的)来得真实。
作家的劳动对象就是生活中逼真的素材,作家的劳动实践就是要把生活逼真改造为艺术的真实。
文学创作的真实是一种虚构的真实。文学要把普遍分散地存在的逼真改造成为特殊的具体的人物情景和过程,就不能不突破真人、真事、真物的局限。所以曹雪芹要把真事隐去(甄仕隐)而公然声明自己所写的是满纸荒唐言,是假语村言(贾雨村)。这可以充分说明在艺术作品中生活的真实性是受艺术的假定性制约,没有了艺术假定,也就不能有生活的本质。
要获得文学创作的能力,就是要获得艺术地进行真实的虚构的能力,而不是照搬生活的能力。初学写作者如果被生活的原始素材逼真的森严性吓住了,不敢突破真人、真事、真物的局限,他的才能就可能受到束缚,他的想象、他的感情就很难得到自由的发挥。
世界文学史画廊中最伟大的典型都不完全是生活的逼真的实录,它们都有“臆造”、“臆测”、“臆象”那样的特点,都是一种“逼真的幻觉”。表面上看来都有一点不现实,畸形、怪诞,不像话,不像真正存在过的。唐·吉诃德,奥勃咯摩夫、浮士德、高里奥、哈姆雷特、玛丝洛娃、贾宝玉、阿Q,好像都有不现实的“臆造”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最能叫人着迷的魅力。就像中国画中的泼墨画,不能作细节的追求,但又是给人以淋漓尽致的艺术享受的。相反,那样过分拘泥于生活逼真,过分照搬现实场景的,例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样的作品和那些“极镂绘之工”的咏物诗一样,反而显得艺术格调不高,不及《红楼梦》中那些带着神秘色彩的太虚幻境、通灵宝玉、和尚道士之类的吸引人,甚至不及《聊斋》中的狐媚鬼道动人。丹麦的许多现实性的小说也不及安徙生的童话动人。艺术如果完全排除了假定性就不成为艺术了。真正的艺术常常带有写意的色彩,写意就是不太拘泥于形,让客观生活与主观思绪融合起来按着形式的轨道酣畅地运行。也就是《文心雕龙·神思》所以的“神与物游”。搞文学创作,光有“物”(生活)不免粗糙,光有“神”,是抽象的,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可能有一种自由酣畅的笔墨。这种笔墨的气韵不光来自生活,也来自作家,它不为生活所拘,不过分贴紧生活,而是在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轨道上飞旋。艺术之所以能围绕着生活的太阳公转,是由于它本身还以自己为中心在自转。
(选自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有删节)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艺术就是使艺术不像生活,如果艺术像生活就不是艺术了。 |
B.文学创作如果照搬真实生活,就很难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想象。 |
C.文学创作应贴近生活,不应脱离生活,但是又要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艺术享受。 |
D.艺术的真实要求我们创作时不要掺杂假的东西,否则,艺术的真实性就难以体现。 |
E.《聊斋》中的狐媚鬼道和“极镂绘之工”的咏物诗、丹麦的许多现实性的小说一样,艺术格调都不高。不能说明“生活必经过改造才能成为艺术形象”的一项是
A.白石老人画虾故意减少腹下节足的数量。 |
B.米开朗琪罗超比例延长雕像的腰身和手臂。 |
C.《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太虚幻境的描写。 |
D.建国初期地方剧团牵真牛上舞台表演的行为。 |
什么是艺术的真实?作者认为如何实现艺术真实?请作简要阐述。
作者认为,如果要创作出经典作品应当怎么做?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智利〕佩德罗•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了许多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去,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羡。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当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囔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都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彤彤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如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那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行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十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女人的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第二个女人爱我的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第三个女人爱我的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第四个女人爱我的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花,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旦被人摘下,也就永远地凋零了。”这是老园丁对年轻“夫人”的心灵告白,也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那么一朵玫瑰花却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旦被人摘下,也就永远地凋零了。”
“至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采摘的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处算作花萼,又从何处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构思奇特,简要地交代之后就转入对故事的叙述,讲述一个老人专心饲养玫瑰花的故事,用玫瑰花来寄托自己失败的人生。 |
B.“我就像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那么一朵玫瑰花却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旦被人摘下,也就永远地凋零了。”这是老园丁对年轻“夫人”的心灵告白,也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
C.四个女人就是四朵玫瑰花,代表着老人身上的各种缺点,老人是个能够自我批评的谦虚的人。 |
D.本文被称为小小说的经典之作,对老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 |
E.老园丁对玫瑰花的热爱超出了通常的表现,他因此招来自私.讨人厌的名声,可他对于这些满不在乎,因为,这些玫瑰花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他愿意为呵护这些生命付出一切代价。试分析“老园丁”这个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蹐局缩缩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第2小节中的画线句“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第5小节中的画线句可以不要,你同意吗?为什么?
在这篇散文里边,作者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但是在最后一小节中作者又写出了另一番寓意,你能读出这番寓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