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银川110多小时“全城总动员”为4岁女童找到丢失的“耳朵”
何晨阳
连日,“为4岁女孩找‘耳朵’”的帖子和海报遍布宁夏银川市的贴吧、论坛和大街小巷,在网民、群众、媒体、政府部门官微114小时的齐力寻找下,终于将4岁女童的“耳朵”找到,这场爱心接力,不仅为一个外务工者家庭避免了20多万元的损失,更让小女孩免受再次开颅手术之苦。
孩子的“耳朵”怎么会丢的呢?
宋国强和妻子是身在银川的外务工者,他们的女儿小儒(化名)出生后不久,家人发现小家伙对有声世界毫无反应,医院检查发现孩子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一晃四年过去了,同龄的孩子早已牙牙学语,小儒却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今年1月,宋国强听说人造耳蜗能帮孩子回到“有声世界”,便借钱凑了28万多元购买并为孩子植入了进口的人造耳蜗。半年多,小儒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耳蜗”成了她的耳朵。
11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宋国强的妻子和孩子在新华东街等车时将耳蜗体外处理器丢失。由于这种耳蜗包括体内的植入体和体外处理器两部分组成,且是一对一配对,如果一部分丢失,另外的耳蜗也将失效,这意味着他们要再筹集28万多元,小儒还将再受一次开颅手术之苦。
在寻找无果的情况下,万分焦急的宋国强在报警后,又在微博上发布了求助帖。
令宋国强没想到的是,带有耳蜗照片的微博发布次日,他的电话就被打爆了。包括宁夏日报、宁夏新闻网等在内的宁夏各大媒体纷纷跟进,@银川住房保障@银川市政管理等银川市一些政务微博也出手相助,热心网友更第一时间在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中传递着寻找耳蜗的消息。
“鼠标一点就是支持,转发也是帮助。”网民“小乔乔”在转发微博时写道。
宋国强说:“一天一般能接到30多个电话,都是好心人打询问和出点子的电话。我很感激他们,因为他们都在我危难时出手相助,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随后,在银川市公交公司的帮助下,寻找耳蜗的寻物启事登上了全市近1500辆公交车,公交车载电视中也实时插播信息;银川市客运管理处将海报散发,请出租车司机协助寻找;银川市城管部门也发动了遍布街区的环卫工人,询问大家“是否发现过此类物品”并告知“这事关一个4岁小孩早点听到世界的声音”……
好消息在众人的急切等待中传。人造耳蜗在离开小儒110多小时之后的15日,一位老人打电话说他在菜市买菜时捡到过,当时觉得没用随手扔掉了,看到寻物启事才知道如此重要,于是他带宋国强家人前去寻找,最终在一位乞讨老人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耳蜗!
事实上,这种市民自发性的爱心接力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郑州曾有“全城吃面”,乌鲁木齐曾有“全城买鹅”,到最新的银川“全城找耳蜗”,公众心中的正能量正一步步释放,更多的人明白了正能量不在于喊的有多响,而在于有没有行动,哪怕只是轻点鼠标的转发。
小儒的父母也受到了这次正能量的感染。“关注这件事的人都是在帮助我们,孩子长大了我一定要告诉她这次的经历,教育她以后也要做好人行善事。”小儒的母亲郝廷说,她已决定和丈夫一起加入义工组织,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一次,全民都是英雄。”银川市民张东说。文章第三至第五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本文在叙述“全城总动员”为4岁女童寻找“耳蜗”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的写作手法,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从郑州的“全城吃面”到乌鲁木齐的“全城买鹅”,再到最新的银川“全城找耳蜗”,这一系列的“全城总动员”带给你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
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 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下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杨孝文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
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鸟巢”与中国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强调,“鸟巢”应该是一种和北京的景观相协调的建筑,不是一座可以放在其它国家和地方的体育馆。那么,这个建筑是怎样体现它和中国文化的关联的呢?
面对这座建筑方案是怎样体现它和中国古代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特征,中国造型艺术有两类,一是平面的书画,二是有着空间造型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刻、木雕、建筑以及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然而,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所谓单一造型,即实体的造型决定了这一物体的美学价值。我们在众多的中国文物上可以找到许多无与伦比的典型。
虽然是单一造型,但是在单一中有着生动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围绕着一种单一基本的运动线,即由两种相反方向的运动构成一条曲线,那就是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无论是古代青铜器和陶瓷造型,还是民间的剪纸和刺绣,我们都会在上面发现这条曲线,这条曲线已经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此外,这个巨大的容器在“浑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也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无论是造型、美学,还是技术,都通过视觉形象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那么那些网络、镂空以及单一器物形态的完美性,正是单纯一丰富之间获得最高状态的协调的。
“鸟巢”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彩陶文化中的“网形彩纹陶钵”,几乎就是一个微缩体育馆。彩陶外观上那些纹样应该说是古人纹身习俗的转移,因此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而表层处理意识也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的“舞蹈彩纹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彩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跳舞纹样,用于间隔和表现河水的水纹,都有加强身心运动的韵律。那件“网形彩纹陶钵”多么像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而那镂空通透的外观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还有将偶然出现的冰裂纹固定为新美学的”冰裂纹哥窑鼎”,以及民间缠线之美,手艺人手下的篓筐杰作,有着吉祥寓意的十二生肖等,都成为这座巨大建筑中的中国文化遗传基因。
中国文化单一的形态,以及和周围空间构成的纯粹关系。成为这座巨大体育馆建筑设计的最初的出发点。那些赤裸让我们感到粗犷的原始空间,是一种深刻的暗示,诱惑我们向原始的“零”空间回归。赫尔佐格和德隆的设计已经证明,那种最为浑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量和丰富性,这种造型所带来的震憾力,已经超越我们现代的建筑传统。
下列对“鸟巢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鸟巢”时,会立刻想起那些中国古代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特征。 |
B.在“混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鸟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关联。 |
C.“鸟巢”建筑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如彩陶文化、江南园林文化等)的遗传基因。 |
D.“鸟巢”体现的美学思想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这种文化上的关联造就了伟大的建筑。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即实体的造型决定了这一物体的美学价值。 |
B.在古代青铜器和陶瓷造型、民间的剪纸和刺绣上,我们都会发现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这条曲线,这条曲线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
C.“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因为它呈现的表层处理意识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因此设计理念也是原始的。 |
D.“网形彩纹陶钵”很像赫尔佐格和德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的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鸟巢”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
B.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和独到之处。 |
C.最为浑纯、最为单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和丰富性,能带来极大的震憾力。 |
D.“鸟巢”的设计说明,将传统文化因素贯穿到设计中去,可以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建筑。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晒客(杨暄)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资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教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斩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扬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售货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下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忧,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人民日报》2007年9月25日第11版,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有关“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
B.“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也可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
D.晒客的“晒黑”,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晒客借助网络而“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
B.“晒黑”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三星堆文化贯通古代国际交通线
①“三星堆文化曾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一路走来,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前,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的“三星堆与南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②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式提出的。其起点是成都平原,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是中国古代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贸易交往的国际交通线,也是古代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联系的大动脉。特别是三星堆遗址发掘后,三星堆文化所展示出的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尤其引人注目。
③四川师大段渝指出,“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齿货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把这些出土海贝的地点连接起来,恰是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则刚刚在起点上。”
④三星堆的崛起、兴盛、衰亡,充满了神秘色彩,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及其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⑤1986年,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它们到底来自哪里?
⑥考古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以西亚为首的近东地区。据介绍,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世界这些地区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而考古学证据更表明,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接触、交流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正是经由“南方丝绸之路”。
⑦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向西南地区辐射。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等认为:三星堆文明的辐射影响了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其青铜文明诞生年代较之滇文化古远,较早地渗入和影响了滇文化,在滇青铜文化中有着与之相似、相同的因素。如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⑧李学勤高度评价了三星堆的文化价值,认为“应该对其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这一区域性文明,要放眼于更大的文化范围内研究。”李学勤表示,三星堆文化处在南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⑨李先生进而认为西南丝绸之路是欧亚学研究的起点,以前不是欧洲中心论就是中国中心论,从来没有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现在开始,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三星堆文化正是枢纽之一。接着,李先生讲到了商代的对外西南通道,列举了三条证据,一是剑桥大学收藏的一片武丁时期的甲骨,经鉴定来自缅甸以南;一个是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形制年代接近三星堆,越南出土四件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的牙璋接近;一个是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存在,并且是畅通的。
——选自2007年05月10日《四川日报》,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说明三星堆文化是“具有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的一项是
A.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 同时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B.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 |
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西亚近东地区的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 |
D.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
下列选项中,能直接证明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同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影响。 |
B.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齿货贝,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 |
C.三星堆文明具有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特点,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
D.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是畅通的。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之所以体现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在于三星堆充满了神秘色彩。 |
B.三星堆文明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并开始与近东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 |
C.研究三星堆文明,“欧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都是错误的,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
D.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越南出土四件牙璋,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的确贯通着古代国际交通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