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2013年G省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项目 |
1992年 |
2008年 |
2013年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447 |
36796 |
62163 |
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 |
17.9 |
57 |
69 |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 |
0.6 |
1.8 |
2.9 |
市场化程度(%) |
26.0 |
77 |
79.8 |
注:按市场发展阶段划分,市场化程度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30%-65%的叫转轨期市场经济,65%—80%叫相对成熟市场经济。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一般在85%以上。
材料二:G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为市场简政放权,在深处着力,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1)请对材料一描述的经济现象做出简要判断。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制度原因。
(3)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如何正确处理“看不见的手”与“看的见的手”的关系。
近期,因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纷争,韩国和日本的关系变得势同水火;围绕钓鱼岛问题,日本多种势力蠢蠢欲动,妄图煽动日中两国对立;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上,俄罗斯和日本仍僵持不下;在黄岩岛问题上,中菲纷争不休。对此,中国领导人提倡的是绝不放弃主权,搁置争议。我们的本意不是把领土让与邻国,而是避免两国发生冲突,即不使用武力,应该成为两国共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领导人为什么在处理钓鱼岛和黄岩岛问题上坚持绝不放弃主权,搁置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1)结合上图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一:“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材料二: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去北京“蚁族”聚居地唐家岭实地调研,在两会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蚁族”问题的有价值的议案、提案。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全面启动。这一改造工程旨在建设公租房提供给外地人口和大学毕业生。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谈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为什么都致力于“蚁族”问题的解决?(12分)
“十二五”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强国” 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一方面,“富民”以“强国”为前提,国不强则民难富;另一方面,“强国”以“富民”为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立足国情,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与“富民”的有机统一。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有哪些哲学依据。
从乡村到城市,不只是一段路;从村民到市民,也不只是一个称谓。让我们透过一组镜头,观察我国的城镇化。
镜头一【人潮】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大量资本、技术、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的什么现象?请从经济角度说明小李选择的合理性和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