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79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万里当时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 A.背离历史潮流 | B.背离中央政策 |
| C.缺乏实践论证 | D.违背老百姓意愿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
|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
| D.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
| 题材 |
本埠 |
全国 |
国外 |
| 数量 |
57 |
80 |
37 |
| 比重 |
33% |
67% |
A.《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
B.《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
C.《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
| B.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
| C.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
|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