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被州里人敬重。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情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狱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自相诬陷,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分条上奏使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已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贡献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是正确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很久以来议政沉滞,大家都各有各的主见。而政策正是由众人商议决定的,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万里求功,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公开处死。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生口:指俘虏。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从安议竟:竟然
B.书连上辄寝:搁置
C.上出之条:分条
D.但安行高素:平素

划线句断句最好的是(     )

A.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C.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D.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写)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请)英雄。时固始弱冠(二十左右的年纪),奏记(书面向长官陈述意见)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指《后传》)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京师所在地区)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审核拷问),不能自明(自我表白),乃驰诣(前往)阙(皇宫)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任命官职)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犹望朝廷西顾(迁都长安)。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规模建制)之美,以折西宾(对塾师、幕友的敬称)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纳贡),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安抚抵御)之方,其涂(通“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议和)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带领)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固奴干其车骑干:冲撞、冒犯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告固私改作国史者为天下笑者,何也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绝之未知其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兢因此捕系固不如因善遇之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性情谦和,年少有才,博学多知,善写文章,受人景仰。
B.班固子继父业,潜研“前史”,虽经坎坷,终成前所著书。
C.班固富有远见,遇事能够权衡利弊,善于进谏,以理服人。
D.班固因连坐被免官,后得昭雪平反,最终因家奴连累致死狱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诣军省大眼省:照顾
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抵挡
C.恐之云“杨大眼至”恐:吓唬
D.吾政如此相杀也相:偏指一方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为其宗亲顾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大眼往求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常作我蛮形以刺之农人告余以春及
D.坐而听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列对文中语句省略部分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用(杨大眼)为军主
B.(王肃弟子)在南闻君之名
C.(荆蛮)遂不敢复为寇盗
D.令作露布,皆(读书人)口授之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销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从,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①,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覆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使。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内,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临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中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命名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各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
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予,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取材于《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注释】①东阁:招待宾客的地方。②西顾:指近都长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固奴干其车骑干:冲撞、冒犯

下列各组渊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告固私改作圈史者为天下笑者,何也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绝之未知其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兢因此捕系固不如因善遇之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性情谦和,年少有才,博学多知,善写文章,受人景仰。
B.班固子继父业,私续“前史”,虽经坎坷,终成前所著书。
C.班固富有远见,遇事能够权衡利弊,善于进谏,以理服人。
D.班吲冈连坐被免官,后得平反昭雪,终因家奴连累死在狱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①,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D.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出:超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德者必有言 B.①因公以识韩、富
②使来者读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童子何用知之 D.①而公不识

②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件小事开头,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真切自然又灵动跳脱,既表现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景仰之情,又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悼念。
B.作者在写到范仲淹的两个儿子尧夫、德孺和其叔叔彝叟时,不合写而一次一次分写,每写一次,就把不能结识范仲淹的痛悼抱恨之情推进一层。
C.文章没有具体逐条列出范仲淹的种种功勋,而是把他同古代杰出人物作比较,从总的方面加以精练地概括,突出了他的远大抱负和治国方略,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卓越贡献。
D.写一个作者从没见过面的人,很难写出感情。而作者却从数十年景仰思慕而终未一见立意,把对范仲淹的感情写得如江河大海,深厚无比。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①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①舁(yú):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溪蔽不时见时:常常
B.溪周之周:周围
C.犹能择胜胜:美好的地方
D.迫暮趣归迫:接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流汇而桥者三②吾尝终日而思
C.①所见如连环②用之所趋异也
D.①出城欲雨,顷之霁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景,文字简洁,技法富于变化,或描绘其景,或记叙人言,或引录碑刻,散而不乱,动中有静。
B.作者不止单纯写景,而且抒写了杜甫当年的处境,并与自己的遭遇相比较,抒发了自己浩荡豁达的胸怀。
C.本文末段,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热衷应酬的丑态,受到了作者入骨的嘲讽,也反衬出杜甫精神的伟大。
D.作者以清夷简淡之笔,纳浣花溪畔诸景于数百字的短小篇幅,显示出精湛的功力,也可见其峭拔的风格。

翻译下面句子
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②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