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 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 》2012年1期)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 |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一面。 |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来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2011年将首次全面参与新一轮世界银行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活动,使得我国GDP可以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ICP是一项全球性统计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测算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以便用PPP作为转换系数,将各国国内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
与比较某一国家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同,购买力平价是比较某一时期两个或多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举例来说,如果在美国花2美元可以买一个麦当劳汉堡,在中国则需要10元人民币,那么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1∶5;在美国平均要花50美元理一次发,而在中国平均只需要20元,那么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5∶2。
按照市场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出来的GDP结果显然是有差异的,不过,一方面,不论哪种计算方式都不会对GDP的测算系统本身产生影响,一方面,“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可以把CPI、PPP、GDP三个数据有机地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防止GDP数据失真,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个人收入提供比较接近真实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独比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GDP数据,意义并不大。无论以哪种方式计算的GDP,都是总量GDP,而总量GDP只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包括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等,中国依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人均GDP也有局限性,它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尺度。其他指标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都很难测定,而且人均GDP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平等。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换算过的人均GDP数据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参考标准之一。
“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是针对近年来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波动频繁,用汇率换算GDP存在失真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规避,是我国继今年初宣布明年起用“调查失业率”取代“登记失业率”之后又一次对统计方法的改进。它可以溶解通货膨胀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国人的实际购买能力,不仅是统计方法的改进,更是评价观念的革新。
2011年作为全球新一轮ICP活动的调查基准年,全球约180个国家和地区将同时开展ICP调查。参与新一轮ICP活动,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数据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统计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1.根据文意,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出来的GDP指的是()
A.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一个国家的总量GDP。
B.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C.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反映一个国家总购买力的GDP。
D.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反映一个国家人均购买力的GDP。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2011年,我国将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GDP”计算方式,使中国的GDP开始能够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比较。
B.虽然并不影响GDP总量测算,但是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的频繁波动,用汇率换算GDP的统计方式的局限越来越明显。
C.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按照市场汇率进行计算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进行计算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得到的评价应该是不同的。
D.全面参与ICP,有利于我国经济数据与国际接轨,改善宏观经济数据的可比性,有效提高我国的统计能力。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提高提供比较接近真实的参考依据,我国将用“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计算方式取代原来的GDP计算方式。
B.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用购买力平价换算过的人均GDP数据的不断提高,代表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C.如果选取的用于测算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商品样本不同,统计出的PPP就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机构和专家测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GDP也是有差异的。
D.采用“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的方法,溶解了通货膨胀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国人的幸福感将由此得到有效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呆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呆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
“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采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
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准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 的原因之一。 |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
E.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弟弟的来信有何作用?(6分)
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呆的地方”,被爹一顿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呆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
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探究。(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圣城”之谜
公元1~7世纪建造的“圣城”特奥蒂瓦坎,在墨西哥被称为“众神降生的地方”,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几何形排列的建筑遗址及其庞大规模闻名于世,最突出的是形状独特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这两座金字塔也同埃及金字塔一样,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和未解之谜。
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13世纪阿兹特克人进攻墨西哥中部时,就已被它的神秘建造者遗弃多时了。阿兹特克人根据信仰,将遗址中最壮观的建筑称为“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由于是陵墓,主要大街被称为“亡灵大道”。事实证明,阿兹特克人的命名准得出奇。由墨西哥国家人类学暨历史研究院的鲁文·卡夫雷拉·卡斯特罗和日本爱知县立大学的杉山三郎率领的考古队,最近在“月亮金字塔
”挖掘出一批既丰富又可怕的墓葬。考古队在刮去最后一层泥土后,一幕幕的屠杀景象出现在队员眼前:一具具身首异处的尸骸,有外族武士和权贵;也有肉食性哺乳动物、猛禽类;以及可致人于死地的爬虫类。考古证据显示,所有受害者都是在金字塔各个建造阶段的献祭仪式中被杀死的。一个很有可能是战俘的受伤外族双手反绑,显然是遭到活埋,他的四周围绕着代表神力和武力的动物,有几头美洲狮、一匹狼、几只老鹰、一只隼、一只猫头鹰和几条响尾蛇.有些动物是关在笼子里活埋的。令人不解的是,这座城市在公元600年时突然毁于一旦,大部分居民纷纷逃难,惟有城池的断壁残垣和扑朔迷离的蛛丝马迹,诉说着一个曾经强盛的文化。
自从1960年特奥蒂瓦坎的首批空拍照片问世后,这座城市特殊而精准的布局,便始终困惑着科学家们。整座城市以中央大道一一“亡灵大道”为中心,而呈现严谨的格状结构,然而这条主街并非真正呈南北向,而是向南偏离了15.5度。这一点让学者困惑不已,多年来也产生各种不同的解释。上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科盖特大学天文学家兼考古学家安东尼·亚凡尼提出,亡灵大道以西90度的一个点,是二十八宿之一的昴宿星团在特奥蒂瓦坎被发现时落下的位置,而这个星团与古中美洲历法有关联。
现已退休的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文森·梅尔史东声称,亡灵大道以西90度的点所标示的,是太阳每年两次(4月30日与8月13日)从“太阳金字塔”正对面落下的地点。而8月13日就是古玛雅人所认为的“世界初始日”。
关于特奥蒂瓦坎创建者以这种特殊方式制定方位的原因,目前未有确切解释。科学家倍感困惑,也将继续寻找线索,解开这个城市的诸多谜团。
从公元300年的墓葬出土的考古文物,拼凑起来依然是个谜。一尊独特的绿岩马赛克小
雕像很可能是仪式用物品。40多只动物“祭牲”中有一只美洲狮,这些动物腿大部分都被绑了起来;一个人类“祭牲”的嘴里塞满了散落的珠子。考古学家莱昂纳多·洛佩斯·汉说,“这些祭品像句子,但我们还没掌握全部的字符,也不完全了解顺序,因此它们很难被解读。”持续在特奥蒂瓦坎进行的考古工作,或许能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填补其中的一些空白。
1.下列各项的说明不属于“圣城”之谜的一项是( )
A.这座城市为何在公元600年时突然毁于一旦。
B.金字塔中那些“生灵”为何被杀甚而活埋。
C.“亡灵大道”的走向为何向南偏离了15.5度?
D.从公元300年的墓葬出土的考古文物到底向人们述说着什么?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特奥蒂瓦坎这座“圣城”建造于公元1—7世纪,在13世纪阿兹特克人进攻墨西哥中部时被毁弃。
B“圣城”以几何形排列的建筑遗址及其庞大规模同埃及金字塔一样,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和未解之谜。
C.自从1960年特奥蒂瓦坎的首批空拍照片问世后,科学家们对这座城市特殊而精确的布局便有了许多迷惑。
D.特奥蒂瓦坎城以并非呈南北向的“亡灵大道”为中心,呈现严谨的格状结构,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亡灵大道”走向的特点是由在特奥蒂瓦坎发现的二十八星宿之一的昴宿星团落下的
位置所决定的。
B.“亡灵大道”走向体现古玛雅人对所渭的“世界初始日”的基本认知的科学性.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C.“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两座金字塔.由于年代久远,其中的祭品像古玛雅人的语言一样.已经让人无法解读
D.“圣城”特奥蒂瓦坎在墨西哥被称为“众神降生的地方”,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因此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既爱好,爱好既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处之泰然。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
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
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
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序 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多么寂静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作无言的请求。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又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轻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肃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了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
姑娘站了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专亏负苦心人。”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起,这立即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出了倔强。
放下眉笔,院长伸过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作了个的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在水中的白莲。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多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
我们这两行排队买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情。你明天第一场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这不,我们作了个决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我就说说。
我是个捡煤核儿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车,一上司机座,连哪根操纵杆儿是管什么都忘了。正心慌呢,“登、登、登”,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真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嗬,这个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开。
瞧,就这么开的头儿。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个捡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
她看着想着,不知过了多长,院长又把观众送来的一大束玫瑰放在了她的怀里。花心儿含着水商,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了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烟水茫茫的幻境从夜色深处显现出来。月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多么浓郁啊。
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沉,这么厚重,简直给那幽兰如水的月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样芳香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大幕开了。踏进这芬芳的月色,她,展开了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升……
(取材于韩少华同名小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借助窗帘“低垂”,渲染一种寂静沉郁的气氛,主要表现包括“她”在内的 所有演职人员准备演出的认真心理。 |
B.“她”刚刚毕业,就要主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认真而有很大期待的观众,她有些信心不足,压力很大。 |
C.院长非常理解“她”,并用“不要指望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这样 的语言鼓励“她”让其充满自信。 |
D.优秀的观众不是冷漠的帝观者,而总是积极参与,热情帮助,文中所写的观众 |
代表给“她”写信鼓励就是生动的事例。
E.“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而我,错半拍,可就……”以及“头,略低着”,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她内心的不自信。小说中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观众来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这篇小说以“序曲”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出分析。